第三章 介紹貝當元帥序杜黑《制空論》之戰理

我要鄭重介紹這一篇文字,在歐洲就看見此文的德文稿,我不敢驟譯,特請莊仲文兄求得其原本,先以法文原本翻譯,再取德文以為參考。因為法文本來簡潔,而歐洲名將作文,向有一字千鈞之例,所以一字咬不明白,就會以誤傳誤。此篇所譯,雖字義或有未妥處,然其意義總不至於不明白。

何以我對於此文譯稿如此鄭重,因為這是未來戰理,即新戰略之曙光。

欲明未來先談過去,我是先在日本軍隊中研究德國戰術,他們根本是一條路線,老師教一句記一句,自己尚不會用思想,後來到德國讀了德國戰術著述家巴爾克的《德法兩國戰術之異同》才發生對於法國戰術的興趣,才知道兵法(包括戰術與戰略)有種種的不同,才知道一國要有一國固有的兵法,不可以盲從,不可硬造。德法兩國戰術的不同,如今不能細說。舉個比方德國是外家拳,法國是內家拳,我後來讀了曾國藩的《得勝歌》,深深地感覺到湘軍的戰術是有些法國風味。至於國民革命軍戰術的成功,令人完全回想到拿破侖的散兵縱隊互用戰術。

後來又詳細研究孫子,又感到中國兵法實兼有德法之長,頗發野心,欲會而通之,以建立我中國固有之兵法。但是兩種風度還是絕然不同,如何能夠會通還是困難。

最近到德國又看見德國的新戰術,才覺得會通是可能。說也奇怪,如今德國人采用了法國戰術,法國人卻有些德國風味。

現在德國軍人開口閉口總是說“重點”,一個連長的口頭命令,也要指明白重點在那裏,又有所謂步步為營法不僅是前進攻擊,而且背進退卻也是一步一步。這多是從前沒有的。而塞克脫將軍,所主張空軍和地上部隊(即陸海軍)同時的攻擊,實在是法國當年支隊戰術的變相。所謂支隊戰術者,是諸兵聯合的一部隊,突進於主力之前,一方破壞敵人的交通及前進,一方是掩護自己主力的集中和運動之秘密(這是弱國對強國唯一取勝條件)。而法國軍事專家,近來也承認包翼運動(以前是中央突破)之可以得最大效果(唯優勢才能包翼)。

所以我現在得到了一個綜合原則。

(1)兵法的確定是必要的(確定是預備將來)。

(2)兵法的固定是不可的(固定是固守舊習),而“不為”與“遲疑”是兵法之大戒。

杜黑將軍的著作,在十年中擾動了意大利軍界,對於這個新戰理的辯論,成了一個很可珍貴的教訓。但他只有幾個回聲侵入法國,所以在法國對於此問題,不過有片段的研究,整個的原理尚沒有認識。

原理的根本和論戰的結果,由伏幾安上校很明了地發表了,他將新的研究和反省的資料,供給於擬問未來戰爭狀態為如何的大眾。

杜黑的推論,雖然采取革命態度——將已經公認之原則,加以重新估值——但他的理論根據,仍舊是很切合於傳統的。結論或者歧異,他的出發點和方法是正確的。

他說“總是武器的威力決定了戰爭的方式”,所以一種完全新式的武器——飛機——的出現,將幾千年以來的戰爭概念推翻了。

他理論的根本動向是在尋找戰爭的最大效率,這個效率要向最高階段上去尋,就是要向國家整個的武力上求得其效率之極限。[1]

關於陸海空軍專門的特殊的情形,在理論中排除了,對於某種武力問題,一定要等整個問題解決了方才討論。

整個原理在先將各種武力的任務規定,從這裏再決定它們的組織。

空軍可以使用於各種範圍即幫助各種戰鬥分子——陸、海、防空——以外,他又能在敵國領土上獨立作戰,發生直接的作戰效果,所以空軍應組成總預備隊使適合於各種活動。

戰爭的任務有二種:

(一)守禦的任務,其目的在破壞敵人之勝利。[2]

(二)攻擊的任務,其目的在自己求得勝利。

守禦有了充分的工具,則其余整個的武力可以運用於決勝的攻擊。其原則在“集中全力於決勝點”。杜黑選擇了空中攻擊方法,因為飛機是絕對的攻擊工具,無法用於防禦的,在這基礎上建設了他的理論,所以各種武力的價值不能不重新估定。

最高司令部要完全改組。國家武力分為四種: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都應當放在一個司令之下,由他來負它們的分配之責。

各方面軍的指揮部,受命於最高總司令部,依它們的任務,適當的取得所要的工具。照這樣才能使作戰向唯一的目的上進行。各軍的任務,何者應攻,何者應守,應以國家整個形勢上著想,而統一於一個最後目的之下。

向來各自獨立作戰的陸、海、空軍的聯合行動,是取消了,現在不是“聯合”,是“統一”了。力量不分散,都指向同一目的,他們可以發揮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