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於勝利的頂點(第3/4頁)

以第四、第五兩個原因為例子,它們讓人們在戰爭中的這種場合與那種場合所制訂的和應該制訂的計劃發生了諸多不同!有的人因為膽怯和所謂按部就班的行動而錯失了良機,而有的人卻因為魯莽而一下子就墜入陷阱,後來便像剛被從深水裏拉上來的那樣狼狽不堪和驚恐萬分。

在這裏,我們還要作一下聲明:

度過危險後,勝利者在為了擴大勝利成果而正需做出新的努力的時候,經常會懈怠下來。如果全面地考察一下上述這些因素,我們便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利用勝利以及在進攻戰中前進,都會造成進攻開始的優勢或者憑借勝利獲得的優勢遭到削弱。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追問:倘若事情真是這樣,那麽究竟是什麽東西促使勝利者繼續尋求勝利,繼續前進呢?難道這能叫利用勝利嗎?在尚存的優勢還完全沒有被削弱之前就停止行動不是更好嗎?

我們的回答是:兵力的優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目的不是擊垮敵人,至少應是奪占敵人的部分領土。這樣做雖然對軍隊當時的境況沒有好處,但是對戰爭和媾和卻極為有利。

甚至當我們想要徹底擊垮敵人時,我們也不能否認,也許我們的優勢會因為每前進一步而遭到削弱。不過,我們不能據此推斷出我方的優勢一定會在敵人失敗前全部喪失。

敵人的失敗或許會來得早一些,如果利用最後極小的一點優勢能夠擊潰敵人,那麽不充分利用這點優勢將會是一個令人遺憾的錯誤。

所以,在戰爭中原本有的或後來取得的優勢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這一手段一定要用來達到目的。不過,行動前一定要了解優勢究竟能夠維持到哪一點,因為超過這一點所獲得的將不是新的利益而是恥辱了。

戰略優勢在戰略進攻中會慢慢消失。關於這一點,我們無需再舉例說明。相反,有關這方面的大量現象要求我們深入研究它的內在原因。

自從拿破侖出現以後,我們看到那種優勢竟然能夠一直保持到敵人都被打垮為止的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在拿破侖之前,每次戰爭都是以勝利的軍隊力圖達到與敵人保持均勢為終點。一旦達到了這點,部隊的活動就將停止,有時候甚至不得不撤退。

在未來,勝利的這個頂點也將出現在所有不能以打垮敵人為軍事目標的戰爭中,並且多數戰爭永遠都是這樣的。所以,由進攻轉入防禦的轉折點是各個戰局計劃的目標。

一旦超過這個目標,所有努力將不但是力量的無效發揮,無法帶來任何成果,而且會引來敵軍的還擊。根據普通的經驗來看,這種還擊所帶來的效果非常大。

由於後一種現象隨處可見,是司空見慣的,也非常容易為人們所理解,所以我們無需在此對它的原因進行詳盡的論述。不過,我們認為,進攻方在剛占領的陣地上缺乏準備和其混亂不堪的心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這裏經常發揮不同尋常作用的是精神力量(一方面是情緒高漲,有時甚至發展到了自負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意志沮喪)。因為上述原因,進攻方在撤退時可能遭遇嚴重的損失,而如果他僅僅歸還了奪取的東西,而沒有喪失自己的國土,那他就該謝天謝地了。

在這裏,我們還要解決一個看似很矛盾的現象。也許有人會認為,只要進攻方繼續前進,其優勢必將繼續存在,而且既然在勝利的終點上出現的防禦是一種比進攻強的作戰形式,那麽進攻方變成弱者的危險似乎就更小了。

然而,這種危險依舊存在,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那麽我們便只能承認,這種劇變的最大危險通常是在正在進攻的力量有所減弱並且轉入防禦的時刻出現的。為什麽呢?我們將對它進行深入研究。

我們之所以認為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是較為優越的作戰方式,是因為在防禦中還可以:

(1)利用地形;

(2)占有已預備好的戰區;

(3)得到民眾的支持;

(4)享有等待的好處。

很顯然,上述這些因素並不是在每個地方、每個場合都相同和發生一樣的作用的。所以,在這一場合的防禦和在那個場合的防禦並不總是相同的,防禦也總是比進攻具有相同的優越性,尤其是隨著進攻力量衰竭而出現的防禦。倘若它的戰區位於向前推進得非常遠的進攻三角形的頂點,情況更是如此。

在這種防禦中,上述4個因素中,只有利用地形沒有變化,其他都發生了變化,第二個因素基本上不存在,第三個因素變成了不利的因素,而第四個因素則遭到極大的削弱。現在,我們只對最後一個因素作些很簡略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