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的影像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參加的是波茨坦會議。會議期間,美英中三國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除要求日本軍隊立刻無條件投降外,還明確規定,日本領土必須恢復中日甲午戰爭以前的狀態,台灣島、澎湖列島均歸還中國,投降後的日本其主權僅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

此時距雅爾塔會議已過去了將近半年,在這期間,對日戰爭都是由美英中三國在操持著,沒蘇聯什麽事兒,而且到波茨坦會議的時候,天下大局已定,不需要蘇軍再攙和進來了,美國自然就對蘇聯表現出了不冷不熱的態度,公告也是最後一個才拿給蘇聯人看。斯大林既驚訝又惱火,在他的授意下,莫洛托夫打電話給美國新任國務卿貝爾納斯,要求推遲幾天發表。

波茨坦會議。會上發布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該公告由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未實際與會,只是簽名以示發表)聯合發表。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雖然參加了波茨坦會議,但當時蘇聯尚未對日本宣戰,故沒有代表蘇聯簽字,在蘇聯對日宣戰後,公告才添補了斯大林的名字

貝爾納斯回答說,太晚了,公告已經發表,而且蘇聯人也沒什麽資格對此說三道四:“我認為,在你的政府尚未與日本交戰時,磋商這個文件是不合適的。”

7月27日晨,日本監聽人員收聽到了《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和軍隊內部立刻形成涇渭分明的兩派。一派以東鄉為代表,他們承認現實,認為窮遮不得,富瞞不得,既到了這種地步,不如索性坐下來與盟國直接進行談判,通過談判,或許還能得到一些讓步。

另一派以軍方為代表,說我們日本又不是磨坊裏的驢,隨便任人驅使,難道盟國讓投降就投降,做夢!

軍方一硬起來,騎墻的鈴木趕快同意發表聲明:“日本國政府認為這個公告是荒謬的,不予考慮。”

見中英美已表明態度,日本便把希望放在了蘇聯一邊。不是說莫洛托夫和斯大林去開會了嗎?那我們可以等你們回來啊,木戶一個勁兒地催促駐蘇大使佐藤:“一日之差可能導致千年悔恨,請你即與莫洛托夫進行一次會談。”

就在日本人一廂情願地扒拉著算盤的時候,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已做好了運載的準備。

在決定使用原子彈之前,美國的軍事領導人之間同樣有過激烈爭論。陸軍航空兵總司令阿諾德認為,常規轟炸就能結束戰爭。

支持他這一論點的事實是,自6月以後,李梅就將空襲範圍擴大至中小城市和交通線,而且李梅還實施了心理戰,通過空投傳單,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將要轟炸的地點和時間,這更加劇了普通日本人的恐慌心理。截至8月初,共有850萬城市居民逃往鄉村,日本煉油能力下降80%,經濟幾近崩潰。

李梅甚至還說,如果在B-29炸毀日本所有城市之後,日本仍不願投降,他還有別的進攻計劃,比如將稻田灑上石油、落葉劑或生物制劑,讓糧食絕產……

聽起來都夠狠夠絕,可當時支持他們觀點的人卻並不多。硫黃島和沖繩戰役真把美國人給刺激得夠嗆,沖繩戰役的戰報一公布,就在輿論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美國公眾想來想去想不通,為什麽在軍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會有7000多子弟兵命喪黃泉,你們在戰報上不是說投在那座海島上的炮彈和炸彈不計其數嗎,怎麽還會殘存那麽多日本人?

一名美國記者憤然寫道:“為什麽要掩蓋沖繩島上軍事慘敗的真相?沖繩之戰完全是軍事上無能的典型,比起珍珠港事件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美國在沖繩戰役中是不是打了敗仗?當然不是。尼米茲親自動筆答復,說明曾親自登上沖繩島,與巴克納一起商談戰略戰術,但美軍面對的困難實在太多,就算當時巴克納聽從海軍陸戰隊的話,從新的登陸點實施兩棲登陸,這種巨大的傷亡仍是不可避免的。

最具說服力的不是尼米茲的現身說法,而是沖繩戰役最後階段實地拍攝的照片和電影,在看完這些觸目驚心的影像後,美國公眾才恍然大悟,原來日本人如此頑強,原來戰爭如此難打。

美國已經制訂了一個全面進攻日本的戰略,稱為“倒台計劃”。第一步是“奧林匹克行動”,預計於1945年11月1日實施,屆時組織76.7萬大軍對日本南部九州島進行攻擊。在此基礎上,於1946年3月1日展開“寶冠行動”,進攻本州領土。

麥克阿瑟負責這兩次行動的地面指揮。他讓陸軍部長史汀生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兩次行動“將使美軍傷亡100萬”。史汀生隨後得出結論:“打敗日本會給日本造成500萬~1000萬的人員傷亡,美軍則會有170萬~400萬的人員傷亡,這其中要包括慘死的40萬~80萬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