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策

接下來的方案是將部隊部署於沖繩島北端山區,也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在進入的區域。這裏有很多天然洞穴,比較容易改造成防禦工事,而且這片山區無戰略價值,美軍短期內不會重點進攻。

這一方案如果要找相應的模式,非呂宋戰役莫屬。山下後來就是將部隊撤到呂宋北部山區去的。“呂宋模式”對保存部隊實力而言,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然而八原認為它仍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出的中策。

回到呂宋戰役上,山下統領的部隊並無很強的戰鬥力,他當然只能那麽做。第32軍不一樣,盡管缺了第九師團,但剩下的兩個半師團還算兵強馬壯,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填補第九師團調離後形成的真空,牛島已經盡可能地把駐島海軍和後方部隊全部改編成了一線步兵。這些步兵雖然裝備低劣,也沒受到過多少訓練,但起碼在主力部隊缺員時可以進行補充。

後衛部隊缺了,牛島再來個拆東墻補西墻,將3900名沖繩百姓作為勞務部隊臨時編入第32軍,600名學生則被分配到各司令部充當傳令兵、勤雜兵和報務員的助手。

美軍情報估計島上日軍只有約7萬人,但第32軍的可作戰兵員實際達到了10萬之眾。如果把這10萬人馬全都塞到不值錢的山窩窩裏去,造成兵力上的極大浪費不說,知道的人,也必然會認為第32軍是十足的懦夫。

下下策、下策、中策都講完了,八原開始竭力推銷他的上上策,也就是第四種方案。

沖繩的首府那霸和老城首裏都在南部,那霸是第32軍軍部及軍港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南部同樣有山區,日軍若全力以赴,不僅可以守住那霸軍港,還可以用大炮對讀谷和嘉手納機場進行封鎖,讓美軍有了機場都用不爽。

就思路來看,它與栗林在硫黃島戰役中使用的戰術最為接近和相似。八原推出“硫黃島模式”後,果然一眼就被牛島、長勇相中,第32軍軍部的其他成員也都表示滿意。

八原據此對防線重新進行了部署,除派兩個大隊在島的北部做象征性防禦外,其他部隊全部開往沖繩島南部。一個月後,他對新防線進行視察,結果發現防線整體仍過於薄弱,恐怕難以抵禦美軍的密集攻勢。在征得牛島和長勇的同意後,八原又進一步縮短了各部隊之間的距離,第32軍主力所在區域也相應變得越來越小,其集結範圍僅占全島總面積的八分之一。

盡管像刺猬一樣紮堆到了易守難攻的最南端,但由於認識到大本營對沖繩島已愛莫能助,無法再派援兵來,第32軍的官兵還是打不起精神來。

事情也明擺在眼前。戰前他們估計美軍將有6~10個師在沖繩登陸,一個美軍師的火力約為日軍師團的5~6倍,整整多出3~7個師,這就意味著美軍地面部隊的火力至少是日軍的15倍,甚至更多。這還不算上美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海空軍力量。

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沒打兩下,第32軍就可能輸得跟死人差不多了,光靠山區又能擋得幾時?出路出路,有出無路,很多人想著想著,便把心灰到了大西洋,從上到下都陷於沉悶絕望的氣氛之中。

八原給第32軍找到的法子,就是像硫黃島的栗林那樣,全力修築和利用地下坑道。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本名為“必勝之路”的小冊子,作為防禦作戰的指導性文件。在這本小冊子裏,八原提出,只要擁有完備的坑道設施,要戰勝人數、火力和技術都占有優勢的美軍就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因為“勝利的信心來自於堅固的堡壘”。

島上日軍被鼓動起來,開始幹勁十足地大挖坑道。不過天下事總是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沖繩島南部表面全部由珊瑚石構成,厚達10~20米,像鋼筋混凝土一樣堅硬,而日軍缺乏挖地道的機械設備,土木作業完全依賴鐵鍬、鋤頭等原始工具,挖掘難度非常之大。士兵們挖著挖著,鐵鍬、鋤頭常常被挖成斷柄,直到珊瑚層被挖穿,下面出現了松軟的紅黏土,作業過程才變得順暢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