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肉機

美軍對二號機場南端的突破固然重要,但距離在硫黃島上取得勝利,還差得很遠。

在21團的前方又出現了一個寬900米、縱深180米長的高地。該區域集中了800座大大小小的地堡,每座地堡都有一扇厚厚的鐵門和一門帶有軌道的大炮。要轟擊的時候,鐵門一開,大炮出來,等到要防守了,再把鐵門一關,幾乎是風雨不透,外面很難攻得進去。這些地堡聯系密切,且能互相支援。

可以說,類似的防禦系統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罕見的,硫黃島防禦體系的精華部分全集中在這裏。

美軍要進入北部高原,此處是必經之地。史密斯不得不再次增兵,陸戰三師師部奉命登岸,和師部一起來的還有該師所屬的第九團以及一個野戰炮兵團。21團隨之歸還建制,這使島上美軍作戰部隊達到了三個師,是海軍陸戰隊在統一指揮下的最大部隊。

自2月25日起,三師居中,四師、五師分列左右,三個陸戰師並肩向東北推進。迎接他們的是一場異常艱險的征程,攻破一座日軍據點,都像是要連根拔掉一只被敲碎的牙齒那麽困難。部隊有時一整天只能前進三到四米,等於是沒挪步。

三個師裏,四師面對的地形最為惡劣,皆為山地,每次都要仰攻才行。在形狀上,這裏的山地就像一個向各方面輻射出去的輪輻,中心的382高地乃硫黃島第二制高點,一度是日軍的主要雷達站。

栗林部署在382高地的兵力並不雄厚,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將高地當作據點,而是作為誘敵工具,引誘美軍上鉤後圍在裏面打。

四師所屬的陸戰23團不知是計,該團的前衛部隊起初很輕松地就到達了山頂,但是很快,他們的所有增援就被完全切斷,周圍的日軍從各個角度向他們實施縱射,甚至從其後方發射炮彈。在交叉火力網的覆蓋下,這個一共四個排的前衛部隊損失極其慘重,連傷兵都無法後運。殘部勉強支持了八個小時後,通過煙幕掩護才算撤出了陷阱。

日軍不斷使用這樣的計策來對付美軍,一周內,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這使得四師不得不痛下決心,首先掃除附近的日軍支援陣地,然後才向高地發起進攻。

五師方面的情形與之相仿,他們遇到的362高地只比382高地低了20英尺。同樣,日軍也是先讓對方輕而易舉地攻上山頭,接著以密集火力封鎖退路,最後用縱深火力和兇猛反擊對攻上高地的美軍進行殺傷。

居中的三師的“待遇”算是最好的,可是打來打去,他們也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過了一道關還有一道關,下一道防線只會比前面一道更堅固,更難撼動。

美軍陷入了慘烈的消耗戰中。四師面對的382高地被稱為“絞肉機”“肉磨”,四師傷亡率因此高達50%以上,有經驗的連排長和軍士長傷亡殆盡,許多連隊的連長都由少尉或上士擔任,而班排長則大多由普通士兵充任。到該師所屬的24團攻占382高地時,已經有好幾個連幾乎全軍覆滅。

四師的一名中尉軍官在作戰日記中坦承,像他們這些軍官要把士兵送上前線,都需要極大勇氣,因為自從這個師成立以來,他們所認識的許多人都已陣亡。送士兵上前線,就跟將士兵推入鬼門關一樣令人不堪忍受。

另外一件需要極大勇氣的事,就是往前推進。第一天推進100碼,第二天早上起來,數一數少了多少人,然後再往前推進。

這位中尉所說的100碼背後,是整整500人的傷亡。可以說,前進的道路都是用戰友的生命和鮮血堆積起來的,這聽起來非常殘酷,可又別無他法。

傷亡的不斷增加,使海軍陸戰隊和陸軍,乃至尼米茲和麥克阿瑟之間的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重新浮出水面。當尼米茲回國述職時,舊金山一家報紙在頭版發表社論,認為美軍在硫黃島損失慘重,“在真正打到日本的要害地區前,有被拖垮的危險”。該報還暗示損失大的原因是海軍和陸戰隊方面領導無方,是在用美國子弟的生命做不必要的冒險,而如果讓“美國最優秀、最成功的戰略家”麥克阿瑟來指揮那就不一樣了,因為“他的智力和策略都勝過日本人,能猜透日本人的心事,比日本人想得更遠”。基於這個理由,報紙呼籲應該把太平洋戰場的最高指揮權交給麥克阿瑟。

這種帶有中傷式的說法令尼米茲十分不滿,同時也使知曉內情的陸戰隊官兵怒不可遏。其實,陸戰隊本身也一直在設法減少各條戰線的傷亡。但是中部高地地形復雜,不像折缽山那樣是單獨的一座山,在兩軍陣地犬牙交錯的情況下,不可能再指望用大面積投放凝固汽油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