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與收益

至麥克阿瑟發起呂宋戰役時,美軍以馬裏亞納群島為基地,已對日本實施了六次空襲。盡管美國國內媒體對空襲行動進行了大量宣傳,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什麽像樣的轟炸成果。

美國陸軍航空兵總司令阿諾德上將對此很不滿意,特把李梅少將從歐洲調來進行指導。

李梅時年只有38歲,是當時美國空軍最年輕的將領。他說話不像一般軍人那樣粗著嗓子,扯著喉嚨,而是很輕很柔,隔得稍遠就聽不到他的聲音,實際上他非常勇猛,曾多次在歐洲戰場執行危險的轟炸任務。

與很多空軍將領不同,出身於工人家庭的李梅並沒有在軍校就讀過,他硬是憑借出色的戰績,從一名普通的B-17轟炸機飛行員一步步晉升成為將軍。正是因為自己有這樣一路搏命打拼的經歷,他對部下的要求也非常嚴厲。一名飛行員用略帶誇張的口氣評價道:“李梅將軍接管空軍後,就是要讓我們全部送死!”

李梅注重發揮空軍部隊的勇敢精神,不過他經過認真考察後發現,空襲不成功,並不是B-29的飛行員不敢出擊或是水平不行,而是確實存在著一些客觀原因。

首先引起李梅關注的就是硫黃島。硫黃島幾乎處於東京和塞班島的正中間,一旦B-29靠近硫黃島,島上的雷達就可以提前兩個小時向日本本土發出預警。接著,當身形巨大的B-29機群飛越硫黃島上空時,島上小而靈活的日軍戰鬥機就會蜂擁而上,打亂轟炸機的隊形。甚至當受傷的B-29返回基地時,還會再次遭到硫黃島日機的攔截,很多飛行員和機組成員就是在這樣的戰鬥中葬身大海的。

李梅向阿諾德報告,硫黃島已對飛行員構成嚴重威脅,影響了美軍對日本本土的攻擊,必須把它拿下。在阿諾德的提議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責成尼米茲組織硫黃島戰役。尼米茲對此非常重視,他在珍珠港的辦公室裏有一張地圖,尼米茲在地圖上劃出了一個射向日本心臟的箭頭,而硫黃島就處在這個箭頭經過的線路上。

為了便於就近指揮,尼米茲特地將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並組織人員先後對硫黃島進行了371架次的空中偵察。

自1945年初起,按照既定的輪換制度,斯普魯恩斯接替哈爾西擔任海上作戰的戰役總指揮,第三艦隊也重新改名為第五艦隊。斯普魯恩斯最初對進攻硫黃島持積極態度,因為他和尼米茲一開始都認為,攻占這麽一座小島不會有什麽特殊困難。直到看過航空照片以及根據照片制作的泡沫乳膠模型後,他們才感到哪裏不對勁。

照片和模型顯示,硫黃島上遍布碉堡、炮位和地堡。在三個飛機場周圍,有著許多緊密聯系的戰壕和防守據點。

按照過去的經驗,如果地面就搞得這麽復雜,地下一定還有大規模的戰壕和隧道網。斯普魯恩斯估計,這些戰壕和隧道網應該就埋在一座名叫折缽山的死火山下。

折缽山位於硫黃島的南端,是該島制高點,雖然它僅僅只有170米高,但因為聳立於海上的緣故,很有些威武的架勢。山上重炮和迫擊炮陣地密集,僅腹部山脊就有200多個炮位和21個碉堡,從而對南部海灘構成了嚴密的火力控制。

硫黃島北部寬,南部窄,北部屬於高地,海灘上巖石縱橫,無法通行,只有南部靠近折缽山的寬闊地帶才適合兩棲登陸。這就意味著,美軍登陸時將遭到炮火的無情阻擊。

長期指揮兩棲登陸戰的美軍高級指揮官,左一是斯普魯恩斯,左二是霍蘭·史密斯。他們不同的性格作風,從神情動作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硫黃島有高人啊,美軍要突破如此不同尋常的防禦系統,勢必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斯普魯恩斯的兩棲作戰班子還是和以前一樣,由特納和霍蘭·史密斯這一對老搭档組成。史密斯在仔細研究航空照片之後,立即斷言這是“我們必須占領得最費力的地方”,並且具體化了美軍為此可能要付出的傷亡代價:兩萬!

在任何一個美軍高級指揮官的算盤上,別說兩萬,兩千就夠他心驚肉跳的了。何況是斯普魯恩斯,他向來都非常重視戰場經濟學中的“成本與收益”:為了一座彈丸小島,流這麽多子弟兵的鮮血,真的值得嗎?

當李梅前來協商如何用他的航空兵支援登陸作戰時,斯普魯恩斯很慎重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李梅也很幹脆地下了結論:“沒有硫黃島,我不能有效地轟炸日本!”

與原先的成都基地相比,以塞班機場為主的馬裏亞納航空基地更為方便,但距離日本本土仍然很遠。將近1500海裏的距離,使得飛機的載重量受到很大限制,除去必需的燃料重量外,每架飛機能攜帶的炸彈由10噸減至3噸,連B-29最大載彈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讓飛行員轟炸時頗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