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幻影

日本投降後,裕仁天皇當面告訴麥克阿瑟,自從“山下防線”崩潰,日本政府就知道戰爭失敗了。當時對裕仁和日本政府形成強烈刺激的,除了萊特戰役的一敗塗地,還有美軍轟炸機對日本本土的持續空襲。

在奪取馬裏亞納群島之前,中國成都是美軍用於空襲日本的主要基地,選用機型為B-29。

B-29是一種比B-17、B-24的航程更遠的重型轟炸機,有“超級空中堡壘”之稱。二戰中,美國對轟炸機的研制投入了巨額費用,其中投資最大的莫過於B-29,每架轟炸機價值60萬美元,全部加起來,乃“30億美元的豪賭”,而後來美國在原子彈上也只不過花了20億美元。

水漲船高,B-29飛行員的薪水也不是一個小數字,年薪達到1700美元。在當時的美國,一個哈佛大學學生的學費不過1000美元;紐約一家上好的酒店,一晚上房費也只需要3美元。一名B-29飛行員的收入,已經足以養活一個四口之家。

B-29並不是一夜間冒出來的。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軍方就認為需要生產一種長距離飛行的大型轟炸機,以保衛美國免遭納粹德國的威脅。不久,珍珠港事件爆發,B-29被匆匆趕制出來,正常情況下需要幾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幾個月之內就搞定了。

正在等待裝彈的B-29轟炸機。B-29不僅是二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也是當時集各種新科技的最先進武器之一。它可以在萬米高空進行高速飛行,當時軸心國的大部分戰鬥機都很難爬升至這種高度,就算勉強能爬上去,也追不上B-29的速度

有人這樣形容B-29與其他飛機的區別:就像步槍之於彈弓。這種超豪華的飛機有30米長,就像家裏的客廳一樣寬敞,裏面能舒舒服服地坐上10個人。當飛機飛到萬米高空時,溫度會驟降至零下50攝氏度。這時其他機型的乘員就要穿厚衣服,戴笨重的氧氣罩,但B-29不需要,它備有機組人員密封箱,飛行員可以照舊穿著日常服裝待在裏面。

舒適的環境,整齊的鉚釘,強有力的發動機,新型的轟炸瞄準器……從外到內,B-29都漂亮新穎,說它是“空中的凱迪拉克”毫不為過。

然而,由於趕了工期,B-29也存在一些機械問題。比如發動機過熱會導致起火等,所以一開始它並不受飛行員們的歡迎,沒有人願意駕駛B-29。此後,缺陷逐步得到解決,但實戰效果究竟如何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作為試驗,美軍首先用B-29對泰國曼谷的日軍營地進行了轟炸。98架B-29從印度起飛,其中剛剛起飛就墜毀的,中途發生故障返回的,沒有飛到目標地點的,不一而足。等到真正接近曼谷時,整個機群已經亂得不成樣子了。

與成都到日本相比,印度到曼谷的航程要短得多,此次任務表明,要將B-29這種空中的龐然大物用於實戰並空襲日本,面臨許多現實困難。盡管如此,美軍還是認為空襲曼谷“從作戰角度看是成功的”,用B-29襲擊日本也值得一試。

1944年6月15日,即在美軍登陸馬裏亞納群島的同一時間,B-29做了空襲日本的第一次嘗試。當天午夜前後,92架B-29從印度飛往成都,在成都加油後,直飛九州島的八幡制鐵所。八幡制鐵所是一家大型鋼鐵廠,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使用的軍艦、坦克等重武器,很大一部分都采用八幡制鐵所生產的鋼材。

就行動本身而言,這次轟炸也不能算成功,因為只有一發炸彈擊中八幡制鐵所,但不管怎麽說,空襲日本的火炬已經被點燃了。

攻取馬裏亞納群島,使得原先的許多困難,比如需要飛越駝峰航線、後勤供應棘手等問題不復存在。11月24日,在奧唐奈準將的率領下,第73轟炸機聯隊的111架B-29從塞班機場出發,向東京實施首次空襲。自此以後,東京以及日本的主要城市不斷受到空襲。

每次突襲時,B-29機群都將兵工廠作為襲擊的重點目標,東京的中島飛機公司、名古屋的三菱飛機公司屢被轟炸。炸彈命中率之高,迫使這些工廠開始把設備轉入地下。

B-29的連續突襲讓聯合艦隊意識到,他們停泊於東京灣的軍艦也不安全了。

別的倒也罷了,日本人最舍不得的就是“信濃”號。建造之初,“信濃”號曾被設定為“大和”號、“武藏”號的姐妹艦,但在珍珠港事件後,聯合艦隊又決定將它改成航空母艦。這麽一改,使得它的完工時間比“大和”號遲了近三年,直到1944年11月11日才宣告建成。

“信濃”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其飛行甲板由兩層鋼板制成,上面還鋪設了混合板,可抵禦500千克炸彈的直接命中。從理論上講,這是一艘最難以擊沉的航母。可是從當年的“威爾士親王”號,再到後來萊特灣大海戰中的“大和”號、“武藏”號,幾乎所有現代海戰的實踐都表明,所謂“不沉戰艦”不過是一個虛構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