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鳥的故事

夏威夷情報站剛剛破譯了日軍的一份電報,得知日本海軍特遣隊已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登陸。根據日本海軍特遣隊配有輕工兵部隊這一事實,太平洋艦隊的情報部門推斷,日軍可能正在島上修建飛機場。

“瞭望塔行動”的第一階段目標,是攻占聖克魯斯群島。但是,在讀完電報後,金格和尼米茲深感事態嚴重,必須對計劃進行修改。

瓜島是所羅門群島的第二大島,澳大利亞的門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島上的機場一旦完工,日軍不僅能重新奪取對珊瑚海的制空權,還能封鎖澳大利亞東部的海上通道,對美澳補給線構成嚴重威脅。

“瞭望塔行動”是要轉守為攻,僅就攻這一方面來說,瓜島便舉足輕重。按照日本人的說法,如果把所羅門群島比作一架通向日本的梯子,那麽瓜島就是梯子的第一級。美軍只要控制住這座小島,就有望一路登梯而上,直至日本本土。

金格和尼米茲當即決定放棄攻占聖克魯斯群島,先一步奪取瓜島。

隨後,從瓜島傳來了更為確切的消息。在瓜島等被日軍侵占的南太平洋島嶼上,常年有一些情報人員潛伏在深山老林中。他們獨來獨往,觀察日軍行動,然後通過無線電向盟軍報告。這些隱秘戰線的英雄被稱為“海岸監視者”,也有人稱呼他們為“窮人雷達”。

瓜島的“海岸監視者”叫克裏門斯,是一名英軍上尉,他帶著兩個澳大利亞人,還受到一小群當地土著人的擁護,所以情報渠道很廣。克裏門斯證實,日軍確實在瓜島修建機場,而且工程進度很快。

說起來,日本人關注瓜島也是無奈之舉。中途島戰役之後,盡管日本海軍在兵力上仍暫時維持著優勢,但這只“野驢”已被套上籠頭,再也沒有能力繼續兩線作戰了。在此情況下,山本五十六只得同意將“東進”改為“南進”,正好這時陸軍也打算在南線發動新攻勢,雙方難得地一拍即合。

後排正中為“海岸監視者”克裏門斯,其余都是擁護他的土著偵察兵。驚心動魄的敵後情報工作,已經把他們的神經鍛煉得如同鋼筋一樣粗壯

日軍最初屬意的航空基地,是瓜島北面的圖拉吉島,那是早在珊瑚海戰時就被日軍占領的島嶼,但是在考察周圍地形後,他們意外地發現,瓜島比圖拉吉大得多,而且其北岸更適合修建飛機場。

在尼米茲收到急電之前,日軍一支250人的海軍守備隊已經登陸瓜島。7月6日,也就是尼米茲決心奪取瓜島的第二天,日軍又派了一支2500人的工兵隊登陸,其中包括許多從朝鮮和中國抓來的勞工。這支工兵隊向島上運去了建設器材,開始正式修建飛機場。

時不我待,7月10日,尼米茲正式下達命令,以兩棲突擊的方式搶占瓜島。

長期以來,兩棲突擊一直被定義為一種極其危險的軍事行動,先前的戰例也是敗多勝少,導致各國普遍缺乏對這一戰術的應有重視。直到太平洋戰爭前,美國陸軍部才應急式地請求海軍陸戰隊,對陸軍的兩個師實施了兩棲作戰訓練。

那時軍事技戰術的創新和突破可謂一日千裏,美國人起跑晚了,就讓日本人搶了先。從菲律賓到馬來半島,再到爪哇島,日軍依靠兩棲突擊,在太平洋上翻江倒海,其動作之犀利,讓盟國方面看得瞠目結舌。

美軍亡羊補牢,從1942年起,又加緊訓練了兩個步兵師。不過,這些步兵師需要防衛澳大利亞。尼米茲使用的是海軍陸戰隊,這是世界上最小的軍種之一。就美國海軍而言,它平時的規模不超過海軍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一。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陸戰隊的兵員數量還沒紐約城的警察多。

直到1941年初,旅仍是陸戰隊的最高級戰鬥單位,後來經過戰時擴編,終於有了師編制。美國海軍陸戰隊共擁有兩個陸戰師,此次尼米茲抽調的是第一陸戰師(又稱陸戰一師)。

在不參加特定戰役的情況下,陸戰隊的基本職責是防守國外的海軍基地。例如關島、威克島、中途島等基地的駐軍,原先都以海軍陸戰隊為主體。這些客觀原因造成了陸戰師其實並不足額,兵員也不集中。尼米茲只能拆東墻補西墻,從太平洋各個島嶼的駐軍中臨時拼湊。

計劃修改前,“瞭望塔行動”就面臨著時間倉促、兵力不足等現實困難。計劃制訂人員和參戰人員都覺得很棘手,他們給行動重新起了個代號,叫作“鞋帶行動”(鞋帶在美國口語中有本錢少的意思)。

計劃修改後,作戰規模擴大了,卻無法保證充裕的準備時間。為了能在日軍建成機場並投入使用之前占領瓜島,尼米茲確定8月7日為瓜島登陸日,比原定的登陸日期只多出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