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仇敵滿天下(第5/24頁)

歸根結底,老馮做投機生意的心是有的,然而他的手眼身法步還差著不少火候。

韓復榘處於最前沿,對戰局觀察得很清楚。在武漢桂軍突然遭遇失敗時,他就準備直撲武漢,不管老蔣事後答不答應,先把湖北地盤占了再說。可是老馮還想再等等,為此把韓復榘大罵一頓,說他“太不懂事”,接著便命令他向北撤退。

真到武漢桂軍迅速瓦解的時候,戰事也結束了。老馮雖然補發了一個馬後炮式的討桂通電,可是老蔣已經不願意再兌現原先的那幾個條件了。

老馮苦就苦在,他一個子沒得不說,還把蔣桂雙方都給得罪了,兩邊都認為他做事無誠意,老馮本來就不咋樣的誠信記錄這下更加讓人不忍卒看。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滋味可不好受。老馮把賬全都算到了老蔣頭上,決計出兵倒蔣。1929年夏天,他下令山東、河南駐軍一律西撤,集中在河南西部及陜西境內待命。

西北軍從陜、甘、寧、青,一直擺到豫、魯,戰線長達幾千公裏,一旦開戰,馬上就會有與人搏鬥時,直伸雙臂卻無法用力的感覺。桂軍敗於蔣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不肯收縮集中兵力,從而導致被各個擊破,一潰千裏。馮玉祥看在眼裏,又如何能不吸取教訓。

更何況,蔣桂戰爭改變了整個中原戰場的形勢,蔣軍今非昔比,不是輕輕一推就能倒掉的了,開練前一定得擺好架勢才行。為此,馮玉祥決定沿用老思路,先把兩臂收回來,然後再打出去,以確保到時能發揮出足夠的力道。這也就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把拳頭縮回來再打出去才有力量。”

另外,在過去的南口戰役中,西北軍曾吃過晉軍抄襲後路的大虧。如今晉軍依舊布防於黃河北岸,隨時可能乘西北軍南下時,再從後攻襲,從而使得西北軍腹背受敵。馮玉祥這次的如意算盤之一,就是要在把隊伍擺好後,壓迫閻錫山表明態度,讓他一同反蔣——同意固然好,要是不同意,就先打山西,再打蔣介石!

馮玉祥此議一出,便遭到了謀士張鈁的反對。早在馮玉祥決定介入蔣桂之爭時,張鈁就不同意,見馮玉祥這次不僅又要反蔣,還要放棄河南、山東,他更是大搖其頭。在給馮玉祥的電報中,他說:“不見敵而放棄兩省之土地人民,政略、戰略均有損失。”

張鈁堅持三年整軍計劃不能放棄:“退處西北,三年整軍,不問國事,言猶在耳,時未三月,計劃全盤改變,竊所不解。”

張鈁與馮玉祥來往六七次電報,進了許多忠言,但馮玉祥都聽不進去。

張鈁是謀士,馮玉祥就算不喜歡聽他的話,也知道要給對方留足臉面。反過來,對於那些被他“視之如匹夫”的戰將,他就不會這麽客氣了。

在華陰召開的西北軍將領會議上,韓復榘大著膽子詢問馮玉祥:“敵人未曾壓迫我們,為什麽要撤退呢?”馮玉祥不但不說明撤退的原因,反而怒氣沖沖地斥罵韓復榘:“小孩子懂得什麽,要你退你就退。”

散會後,韓復榘在路上碰到了另一名西北軍將領劉汝明。談話中,韓復榘提起華陰開會的情況,稱受到了馮的責罵,並且眼淚汪汪地說:“我要開小差不幹了!”

劉汝明當即予以安慰,之後在華陰向馮玉祥進行了報告。馮玉祥聽後,只認為韓復榘是一時的氣話,並沒覺得有什麽大不了。他想給韓復榘打個電話問問情況,沒打通,也就算了。

然而韓復榘說的絕不是氣話,他是真的要爆發了!

栗栗自危

韓復榘是馮玉祥當混成旅旅長時的營長。那時馮部下有中下級軍官十三人,除了韓復榘外,比較知名的還有劉汝明、孫連仲、孫良誠、石友三等。這十三人都是軍中的活躍分子,遇到有事,常常越過本方長官而直接找馮,馮也喜歡直接指揮他們,以便更好地控制最基層的部隊。因此之故,十三人在馮面前炙手可熱,被馮視為嫡系親信,時稱“十三太保”。

韓復榘等“十三太保”由士兵而升軍官,由中低級軍官而升至高級將領,以後大多顯山露水,甚至成為一方諸侯,都與馮玉祥擅長練兵和能夠不拘一格地挑拔將才有關。

馮玉祥很懂得士兵的心理。他的挎包裏常帶著剃頭刀、剪刀、修腳刀,到軍營查訪時,看到士兵中有頭發長得長的,便立刻找來臉盆盛好水,親自給士兵剃頭洗頭。他還會讓士兵脫掉鞋襪,看腳指甲是否長了,長的話也親自予以修剪。

一傳十,十傳百,馮玉祥關心士卒的名聲便由此建立起來。但凡他到部隊駐地視察,當地市容和軍隊煥然一新,街上溜達的零星軍人也隨之減少,甚至於因公外出的官兵都穿戴得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