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木牛流馬(二)(第4/4頁)

緊接著介紹了制造木牛之法: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造流馬之法: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眾將看了一遍,皆拜伏曰:“丞相真神人也!”司馬懿聽說後,派人去搶了數匹木牛、流馬,並將這些木制的牛馬拆卸開來,描圖畫形加以仿造,不到半月,竟也造出了千余匹,一經使用,也與蜀軍所造效果一樣,奔走進退如活的一般。

於是,魏軍也用它們去陜西搬運糧草,自以為得計,“往來不絕”。豈不知,這恰恰中了諸葛亮之計。

原來,表面上看,魏軍造的木牛流馬與蜀軍所造幾無二致,但在這些牛馬的口舌之內卻有訣竅機關。當諸葛亮發現魏軍開始用他們仿造的木牛流馬搬運糧草時,不由得心中一陣暗喜,便派大將王平帶領1000名士兵以魏軍打扮混入運輸隊,暗中將木牛、流馬口中舌頭扭轉,使牛馬便不能行動。

正當魏兵懷疑為怪物時,諸葛亮又派五百名士兵裝扮成神兵,鬼頭獸身,用五彩塗面,一邊燃放煙火,一邊驅牛馬而行。

魏兵目瞪口呆,以為諸葛亮有神鬼相助,也不敢追趕,諸葛亮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獲得許多糧草。

這麽神奇的運輸工具,能夠“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在當時可算是巧思絕作了,因而有詩贊曰:“劍關險峻驅流馬,斜谷崎嶇駕木牛。後世若能行此法,輸將安得使人愁?”然而根據現在的能量守恒定律,木牛流馬類似於永動機,這是不符合歷史規律的,所以不少人認為,所謂木牛、流馬純系小說家的杜撰。

古今中外,向來延續通用的生產工具,都是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就連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其中說蔡倫發明造紙,也是為了肯定蔡倫,對發展紙漿技術所做貢獻,而議定的。

對於北宋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在雕版印刷普及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也難免會有所置疑,難道除了畢生,就沒有其他人使用石刻的單體字印刷嗎!

眾所周知,古今運輸的工具,獨掄車,兩掄、四掄、三輪車,都沒有具體的發明人。諸葛亮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終生身為軍謀宰相,並沒有創造什麽生產工具,也沒有發明軍事武器的經歷。因此要說“木牛流馬”是諸葛孔明發明的,很值得質疑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