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到絕路 ——呂公良將軍之死

呂公良將軍,是在許昌戰役中殉國的中國最高將領。然而,他的犧牲經過,卻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按照日本的一些資料,如防衛廳公刊戰史《河南作戰》裏面記載日軍十二軍司令官內山應太郎的說法,雖然證實了呂公良將軍在此戰中戰死,但是沒有找到他的遺骸。內山認為對呂將軍這樣血戰不屈的英雄應該予以安葬,對這樣的結果心中感到慚愧(日語用詞為“恥”)。

中國方面對於呂將軍的犧牲記載則不夠統一,顯示了史料保存和使用上的缺陷。由於抗戰後局勢的變幻,特別是國民黨政府當時對抗日史料根本沒有給與相當的重視,很多抗戰殉國的將領,其記載都語焉不詳,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有記載呂將軍派人將在許昌督戰的劉昌義軍長(就是《戰上海》中國民黨副司令劉義的原型)送走,自己死守巷戰陣亡。

新編二十九師中在此戰幸存下來的張訪朋先生,在回憶中只提到呂將軍5月1日淩晨下令焚毀軍旗突圍,此後將軍犧牲經過則不得而知。

黃埔軍校同學會的紀錄,講呂將軍率部突圍,在蘇溝附近被日軍包圍。將軍馳馬沖突,左右督戰,被日軍發現炮擊,將軍中炮犧牲。

近日,在日本翻閱原始史料,在原日軍第二十七師團少尉軍官岡野篤夫所著《進軍,中國大陸三千公裏》(旺史社,2000年2月第一次印刷)和日軍“支那駐屯軍步兵第三聯隊”戰史(防衛廳公開戰史),日本史學家伊藤正德所著《帝國陸軍之最後》一書中,都發現了有關呂公良將軍殉國的詳細過程。讀過之後,筆者忍不住拍案而起,搜集了若幹背景材料來綜合寫成此文,以此祭奠呂將軍的英靈。

許昌會戰,是1944年日軍發動的打通大陸交通線1號作戰(中國稱為豫湘桂戰役)的一部分。

豫湘桂戰役,由於對日軍情報工作的不足,部分精銳無法撤回國內作戰,以及國民黨軍上層普遍存在的“等勝利”思想,中國軍隊損失慘重。特別是河南的湯恩伯部,在和日軍作戰中表現相當不佳。然而,疾風知勁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許昌守城之戰,就是河南戰役中一抹悲壯的亮色。在這次激戰中,中國陸軍新編第二十九師以全師覆沒的代價,死守許昌,頑強抵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激戰從4月28日開始,直打到5月1日,許昌失守,戰鬥中師長呂公良中將等多名將領壯烈殉國。

實際上,許昌戰役開始前,其命運應該就已經注定。

守許昌城的部隊,只有呂公良所部新編二十九師所屬三個步兵團(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三個團)和一個補充團。實際上,八十六團在許昌戰鬥前於4月18日奉命在鄭州投入黃河河防之戰,被日軍三十七師團擊潰,基本失去了戰鬥力。因此,呂師長部下其實只有八十五、八十七兩團還算完整。補充團由於是壯丁組成,尚未訓練完畢,基本沒有戰鬥力。而即便算上補充團,新編二十九師守城部隊也不過三千余人,只相當於一個旅的兵力。

攻打許昌的日軍部隊有多少呢?按照《河南會戰》的紀錄,參戰部隊為日軍第十二軍主力,包括第三十七師團、第六十二師團、第七混成旅團,輔以坦克第三師團一部、第二十七師團一部,合計八萬余人。日軍出動這樣多的部隊攻擊許昌,原因是日軍認為許昌是三國時代以來著名的“軍都”,中國軍隊會重兵駐守。

那麽,中國軍隊呢?

我的看法當時的指揮官湯恩伯並沒有死守許昌的決心。整個河南戰役湯恩伯第一和蔣鼎文積極內鬥,互不支援,第二保存實力不願硬拼,真正許昌危急的時候,沒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有的說法是湯在許昌附近沒有部隊可用。其實仔細看看當時的作戰形勢圖,就會發現二十九軍、八十七軍都在許昌旁邊,只是湯恩伯舍不得投入進去。

真正要求死守許昌的,是蔣介石。蔣介石在戰術問題上經常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比如杜聿明解決龍雲的時候,蔣按照歷史經驗,要求他必須占領碧雞、金馬兩個要點。杜看了只有苦笑,這兩個點一個就在杜的營中,一個離龍雲所在的昆明幾十裏,清除龍雲的戰鬥根本涉及不到那裏。所以,死守許昌的要求,老蔣提的也許不符合實際情況。

我的看法是,湯恩伯命令新編二十九師死守許昌的時候,也明知這裏守不住,只不過是用新編二十九師幾千戰士的生命,去敷衍蔣介石的命令罷了,而根本沒有認真準備對許昌的後援。

8萬對3000,裝備上更存在極大的差異,但新編二十九師打得堪稱英勇頑強。日軍三十七師團師團副官福島六郎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日軍開始對許昌發動攻勢,開始進攻的目標是北門,但遭遇到非常頑強的抵抗。福島前往前線,一路只見兩側到處是被日軍重炮摧毀的中國軍隊工事,戰死的中國士兵的屍體有的半沉在路溝的水中,顯然是負傷後無力爬上來而死在溝中的。路面上,日軍部隊擁擠不堪,汽車、馬車擠成一團,原來是前方發現中國軍隊在路面布雷。混亂中,有騾馬跑下路面,踏響地雷。這時,遠處的中國軍隊炮兵開始對日軍開炮。雖然炮的數量顯然很少,但是打得很準,福島眼看著他前方20米處一輛輜重車被擊中。拉車的騾馬被炸成兩段,押送的士兵則仰天摔到了道路對面,當即陣亡。日軍紛紛撤下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