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丹心 ——沙場內外的董其武將軍

傅作義麾下大將董其武,在民國軍事將領中可稱出類拔萃,無論抗戰還是解放戰爭中,其經歷多有傳奇,即便是點滴小事,也頗值得回味。

一、堅守太原董武穆

1937年11月6日,當一路像趕鴨子一樣追擊衛立煌而來的坂垣征四郎開始攻擊太原的時候,一定覺得太原北城的守將是個軟柿子。

理由?偵察報告,太原北城的守軍士氣高昂,城上戰旗翻卷,城墻上處處可見身穿灰黃色軍裝的中國士兵在沙袋工事後面嚴陣以待,看起來很有決死一戰的氣魄。

盡管看來很有氣勢,但對這樣的防守陣容“中國通”坂垣實在太熟悉了,這是中國軍閥混戰中守城的標準打法。要是想象不出來,可以回憶一下電影《從奴隸到將軍》裏面,羅炳輝將軍把城上排著隊向下打槍的北洋軍一個個幹掉的鏡頭。在現代化的日軍面前,這種守法實在落後時代太多,徒增傷亡而已。古老的城墻,在現代化重炮的面前,早已失去了防守的價值。這一點,八路軍在和日軍作戰時認識得比較早,每打下縣城,必發動群眾“拆城”。原因是這城墻面對有重炮的日軍毫無防守意義,但若讓日軍占據了,下次再來沒炮的八路還真不好把它攻下來。

國軍的戰術相對來說就呆板一些,“死守”到“守死”的例子不勝枚舉,勇則勇矣,多少有些不知變通。擺出這副“義和團”的架勢來,一點兒也不奇怪。

不過,這種“死守”有時候也很要命。比如這次坂垣就被在忻口死守的國軍狠狠擺了一道,不但無法突破忻口前線晉綏軍、中央軍的陣地,而且後勤補給也被切斷。如果不是寺內壽一從河北方面調二十師團突破娘子關圍魏救趙,他的部隊很可能被包餃子。

說坂垣差點兒被包了餃子,並非信口開河。從中國方面的記錄看,二戰區確有吃掉坂垣的決心。所以,閻錫山才在娘子關方面吃緊的時候依然不肯從忻口方面抽調部隊增援,並且直到壽陽失守,才戀戀不舍地下令衛立煌撤退。部隊一退不可收拾,和撤退時機的掌握有很大關系。從日本方面的記錄看,坂垣征四郎這次作戰中,因為盲目尊奉東條的命令,以第五師團強攻忻口,受到的非難極大。他所部中,日軍全軍當時唯一的一個戰車旅團(獨立第一混成旅團主力)在忻口、寧武等地損失很大。熱河作戰中日軍坦克部隊的軍神人物百武俊吉部隊長被擊斃,致使日軍對裝甲部隊的運用思想都產生了懷疑,認為坦克部隊的集群使用不夠成熟。忻口戰役後,日軍解散了獨立第一混成旅團,此後日軍裝甲部隊一直沒有聯隊以上的編制。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年半以後,才如夢方醒,認識到對裝甲部隊使用方式的落後,重建坦克旅團、坦克師團,只是已經為時太晚了。

坂垣因為此戰,被質疑戰場指揮能力不足。事實上這個說法未必沒有道理,此後他在台兒莊又鬧了一次孤軍深入,被李宗仁打得抱鞍而走,連手杖大衣都成了張自忠的戰利品。坂垣在日本軍內勝在關系廣、後台硬,論打仗和粟林忠道這樣的將軍還不是一個档次。

被日軍轟塌的太原城墻

所以,這一次坂垣一路追擊,大有輕取太原,為自己洗刷名聲的意思。這時候發現守太原北城的居然是一夥“義和團”,看來連老天都在給坂垣幫忙。

當天,日軍以猛烈炮火轟擊太原北城墻,結果……重炮轟了半晌,把城墻炸得七零八落。等步兵一沖鋒,守軍卻出乎意料地從城墻前面的開闊地下面鉆了出來,火力兇猛,兵力強勁,坂垣的攻擊如同撞在鐵墻上一樣,損兵折將敗下陣來。欲待再攻,炮兵卻報告炮彈打光了。哪兒來的這麽多中國兵?難道我的炮彈打不死人嗎?坂垣被打退後一天沒再攻北城,估計郁悶得很。

假如他知道自己面對的這個“義和團”將軍是何許人也,坂垣就不該郁悶,而應該慶幸了——慶幸這個叫董其武的將軍手下只有一個旅。

傅作義的愛將董其武,軍中呼為“董武穆”。

“做嶽武穆”,曾經是抗戰時期無數中國軍人的夢想。不過,他們中犧牲的大多數,只能做了無名的嶽武穆。只有林徽因女士設計的紀念碑無言屹立,勉強給了我們這些後輩一個為他們獻上鮮花的地方。

董其武將軍一生沉毅有威,衛國北土,禦寇晉綏,歷長城、大廟、百靈、忻口、太原、包頭、五原諸戰役,堪稱那個時代舊軍人中的楷模。但是這樣的將領,在當時軍中亦非少數,為何只有董其武得封“武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