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2/2頁)

中國軍隊的150毫米迫擊炮

不過,令日軍困惑的是,按照此前戰鬥的情況判斷,在裝甲列車離開前線以後,十九路軍僅有的80毫米迫擊炮不應該有這樣的打擊力和攻擊距離。日軍判斷中國軍隊使用了150毫米迫擊炮,但十九路軍並無這種裝備。不管怎樣,1937年侵華戰爭打響的時候,日軍排列的中國軍隊三大王牌武器,150毫米迫擊炮排名其中(另外兩種是捷克式輕機槍和德國37毫米反戰車炮)。

原來,這次奇襲使用的火炮,確實並非十九路軍所有。

一二八戰事打響之後,盡管蔣介石並不支持十九路軍在上海與日軍的全面開戰,但由於輿論的影響與愛國官兵的強烈要求,他也不得不派出部隊增援十九路軍。這支增援部隊,就是張治中指揮的第5軍,下轄87、88兩個國民政府的警衛師,是中國當時裝備最為精良的部隊。他們攜帶的裝備中就有巷戰中威力極大的150毫米迫擊炮。

按理說,十九路軍屬於粵軍,第5軍屬於蔣介石嫡系,兩派之間矛盾很深。但是,碰上打鬼子的事兒,多深的矛盾也不重要了。2月14日,87師宋希濂旅長到達翁旅陣地,親眼看到十九路軍依靠簡陋的裝備奮勇與敵作戰,十分感慨,因此主動提出借炮給十九路軍,加強對日軍的打擊火力。翁照垣對此十分高興,順勢向宋借機槍數挺,隨即以這批裝備發動了對日軍的奇襲。戰鬥結束之後,翁曾親自到宋部致謝,可見對這種大口徑迫擊炮的滿意。

因此,根據日方資料的描述,這批M-25裝甲車在上海基本全軍覆沒了,戰後沒有它們的進一步消息毫不奇怪。

一二八抗戰,盡管中日實力相差懸殊,但十九路軍為首的中國軍隊,依托上海的獨特地形,頑強抵抗,日軍苦戰兩個月,三易主帥依然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證明了中國軍隊並非不堪一擊。此舉對增強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支持。在淞滬戰場,裝甲列車、150毫米迫擊炮等少量重型武器,也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聯想九一八事變,白白丟給日軍的裝備就包括兩百架飛機、數十輛坦克、十萬支步槍。假如東北軍能夠堅決抵抗,將這些武器用在和日軍作戰上面,那東北三省又將是怎樣的局面呢?

拋開民族感情,這場戰爭中,中日兩國機械化部隊的輪番登場,可稱是亞洲裝甲部隊在如此大規模的戰場上經受的第一次考驗。其經驗教訓,對此後的亞洲戰場無疑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日軍正是在此戰之後開始大規模建立其裝甲部隊,而中國裝甲部隊的建設也開始從注重裝甲列車轉向更為靈活的履帶式戰車,開始跟上世界的潮流。這場戰爭的影響是不可被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