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2/2頁)

實際上日軍早在戰鬥開始前,就得到情報稱中國軍隊控制的車站(即上海北站)內藏有兩列裝甲列車,只是驕橫的日軍對此並不重視,結果在戰鬥中吃了虧。日本軍事歷史作家高橋升在Panzer1997年第7期的文章中這樣描述這列中國裝甲列車:“中國裝甲列車是由蘇聯或法國軍事顧問團指導建造的優秀產品,車廂中央載有帶裝甲的圓筒型炮塔,這種造型對日本後來制造用於大陸戰場的裝甲列車頗有參考價值。”“上海事變活躍的中國軍裝甲列車共有兩列,被稱為‘蔣介石的鐵甲列車’。其上配置的火炮,是使用野炮或山炮改造後搭載的,這種兵器是中國用來保衛鐵道的最好武器。由於只能在鐵道上使用,它無法在野戰中發揮價值……但是裝甲列車此後在中國戰線各地域曾廣泛使用,成為讓日軍頭疼的兵器,與日軍裝甲列車也曾發生過戰鬥。”根據高橋升提供的照片,28日投入戰鬥的中國裝甲列車名為“北平號”。另一列名稱不詳。

一張珍貴的照片——參加淞滬抗戰的北平號裝甲列車(局部)。

中國裝備的卡登·洛伊德裝甲車,被稱作英國維克斯公司向外銷售戰車中的“Best Seller”,全重1.5噸,乘員2人,裝備7.9毫米水冷重機槍一挺。

中國早期裝甲部隊官兵,從照片上看,他們身後是一輛法國雷諾NC-17輕型坦克,據推測,這是1933年張學良贈送給中央政府的兩輛雷諾戰車之一,應該未能趕上參加1932年的戰鬥。

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用近乎變態的重武器蹂躪戰車,猛攻只有輕裝甲車的日軍,這在抗戰史上堪稱奇聞。在能登呂號的飛機趕來參戰之前,面對這個龐然大物日軍被迫後退,依托建築組織防禦,在虬江路的攻勢遭到徹底挫敗。

那麽,這列“北平號”裝甲列車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從當時中國軍隊的編制情況來看,它並不隸屬於當時中國的正規裝甲部隊。

日軍裝備的卡登.洛伊德裝甲車——和中國從同一個地方購買。

根據目前的史料來看,當時的中國正規裝甲部隊只有一支,就是陸軍教導第1師戰車隊。在上海發生戰鬥之前,中國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裝甲力量。1929年,陸軍教導第1師戰車隊在南京新小營成立。這支部隊後來發展成了杜聿明指揮的“裝甲兵團”,全面抗戰爆發後,在上海、南京、徐州各戰役曾與日軍拼死作戰。但是,這支部隊使用的車輛中,並沒有裝甲列車在內。而且,1932年,這支部隊也沒有派遣戰車參加上海戰鬥的記錄(也有未經考證的說法講其支援過蘊藻浜第5軍的作戰,但1月底肯定不在上海)。

不過,日本方面的資料中,的確有中國裝甲車在上海參加戰鬥的記錄。日軍裝甲兵中將原乙未生回憶1932年在上海曾發生過中日相同種類裝甲車的短暫交火。《朝日新聞》1月30日也曾報道數百名中國士兵乘坐在裝甲車上進攻北四川路日軍陣地。高橋升在《日中戰爭中的中國戰車部隊》中稱中國軍隊裝備的也是M-25裝甲車。這可能是一個錯誤,因為中國從無購買這種裝甲車的記錄。

很遺憾在中方的史料中沒有找到相關記載,但如果推理一下,倒是不難找到這支裝甲車部隊的出處。它很可能隸屬於稅警總團第3團,稅警總團當時裝備有少量卡登·洛伊德裝甲車。

1929年,宋子文曾為稅警總團從英國購買了24輛這種戰車,不久將其中的18輛轉交給教導第1師戰車隊。一二八抗戰爆發時,宋子文向稅警總團駐紮上海的四個團發出了作戰命令,其中稅警總團第3團當時正駐紮閘北,曾與十九路軍配合作戰。日軍提到中國步兵在裝甲車掩護下發動的這次進攻,可能就是使用了稅警總團上交後留下的6輛卡登·洛伊德戰車。

本頁上圖從左到右即卡登·洛伊德戰車、89式中型坦克和M-25輪式裝甲車,日軍在上海的主要裝甲車輛大體如此。從照片上的比例可以看出,卡登·洛伊德裝甲車在裝甲車輛中堪稱袖珍,戰鬥力有限,即便對上同樣屬於輕型裝甲車的M-25也如同小兒對壯漢。這大約就是為何中國方面的裝甲車僅僅出擊了一次就銷聲匿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