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生產

很多時候,人們對生產工時是有誤解的。大家認為占用生產工時越多的產品,就一定是復雜且不可靠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因為有的時候生產工時並不能直觀的反映出一個產品的真正科技含量。

比如說中國國民政府生產一門75毫米口徑大炮需要5個工人用時一周的時間,而同樣5個德國工人生產一門75毫米口徑大炮只需要3天,你不能說中國生產的大炮比德國人的復雜,也不能說德國的大炮性價比更高。

如果讓德國的工程師還有技術工人去生產T-34坦克,會不會提高生產效能呢?答案其實並不和大家想象的一樣:一個技術工人,加工一個精密零件的速度是1小時1個,他加工一個粗糙零件的速度絕對不是1小時3個,而是只有1.5個甚至更少——最多也不可能超過2個。所以即便是德國把虎式坦克換成了蘇聯的T-34去生產,德國的坦克數量也追不上蘇聯。

那德國願意不願意用2000輛虎式坦克去換4000輛甚至是5000輛蘇聯的T-34呢?相信大家只要沒有瘋都不願意換——畢竟戰績擺在那裏,德國裝甲部隊依靠質量優勢證明了2000輛虎式坦克確實要比4000輛粗制濫造的T-34更符合德國國情。

簡單一點來說,讓德國拋棄本身在瞄準系統上的技術優勢,降低武器性能去滿足更快的生產速度,這本身就是一種自尋死路的行為,讓擁有大量精銳部隊的德國用低劣的武器去和蘇聯人拼消耗,只會死的更快而已。

所以單純去復制蘇聯武器生產,是非常錯誤的選擇。阿卡多知道在最求精密的德國和粗狂豪邁的蘇聯之間選擇一條均衡的道路才是德國武器生產的正確方向。他要做的是在略微妥協武器性能的情況下,想盡一切辦法去擴大生產。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阿卡多既不喜歡德國的那些末日武器,也不喜歡那些毫無技術優勢的蘇聯裝備,他更喜歡均衡發展武器裝備,讓德國的軍人用上最適合自己的武器體系。

這也是他沒有著急給德國空軍裝備噴氣式飛機的主要原因,因為阿卡多知道現在倉促的把噴氣式飛機投入戰爭,只會用無法確保的產品質量坑害德國精銳的飛行員們,只會用新式的武器去刺激美國同樣開發新式的戰爭武器。

所以阿卡多手裏壓著很多並不成熟的武器研制項目,第三帝國的武器研發因為有阿卡多這個元首的存在,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甚至比原本的速度前進的更快了。V2火箭其實性能已經相當完善了,可是阿卡多依舊沒有把它投入到實戰中去,就是因為這種武器的價格太過昂貴,也太過浪費資源。

和V2火箭一樣被封存的,還有代號為ME-X的噴氣式戰鬥機項目,這個項目也就是後世被稱為ME-262戰鬥機的研發項目。阿卡多固執的要求所有噴氣式飛機的開發項目必須確保引擎的可靠性,這樣一來很多已經在圖紙上的超級武器並沒有出現在德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相反,一些性能並不突出,但是可靠性更好的“中庸”武器,則備受元首青睞。

比如說,德軍裝備用來代替斯圖卡的斯圖卡2型攻擊機,這種飛機的性能其實並不如何突出,相反唯一的好處就是這種飛機比斯圖卡更加便宜也更加容易生產。所以元首下令擴建斯圖卡2型攻擊機的生產線,並且同時研發這種飛機的海軍型號。

另一個例子來源於運輸機,JU-52運輸機是很久之前的設計,本身這種飛機的性能也不是特別突出,不過這種飛機經過改進之後保持了結實耐用,結構簡單,駕駛容易等特點,而且非常的省油。所以德軍一直在生產這種型號的飛機,而更先進的ME-109A型戰鬥機卻早就已經停產很久了。

最慘的其實應該算是克虜伯公司,這個聞名於世的德國火炮企業龍頭以善於開發大口徑火炮享譽天下,而現如今這個公司申請的開發項目被元首否決的次數已經數不勝數了。800毫米口徑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圖紙被元首借著間諜只手賣給了蘇聯,370毫米口徑的列車炮生產計劃也因為浪費物資被停止。

不過與其相反的是另一個武器生產的奇跡:1937年開戰至今,克虜伯旗下所有生產公司生產各種口徑的大炮總數達到了驚人的127940門,幾乎每天有350門“克虜伯”大炮被送到德軍手中,這些火炮大部分是從20毫米到150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還包括很多很多種特殊用途火炮。

比如105毫米口徑的高射炮,88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和高射炮,75毫米的坦克炮,150毫米口徑還有88毫米口徑的艦炮,20毫米的機炮還有防空炮,30毫米的機炮還有40毫米口徑的博福斯高射炮——如果簡單的計算一下,假設每一門大炮克虜伯本人只賺100塊錢,那麽這一年來他就盈利了超過一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