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進退而定(第4/6頁)

這一點上,無人能與皇甫嵩競爭……天子都是沒法更改的。

接下來,是第二路主帥……這一點同樣極度重要,因為無論如何,都得有人持節去河北主持大局!

那邊可是張角的主力,而且昔日漢室向來倚重的河北腹地冀州,如今已經糜爛一多半了。

不過,從這裏開始,事情似乎變得有趣起來。

“臣,宗正劉焉,推薦涿郡太守,無慮亭侯公孫珣。”上來出言推舉公孫珣的人乃是宗正劉焉,數日前便被公孫珣打過招呼的劉君郎言之鑿鑿。“公孫太守歷任邯鄲令、中山太守、涿郡太守,素知河北地理;此番更是當先覆滅廣陽黃巾,光復幽州,戰績出色;而且其人當先請戰,忠勇之心,天下人盡皆知;更有一事,當日黃巾賊未亂之時,公孫太守尚為中山太守,便曾上書直言太平妖道之險惡,請求治罪,可見其人對太平道頗有知曉……”

“還有這等事情嗎?!”天子倒是頗為驚愕。

“臣涿郡太守公孫珣,回稟陛下。”腳上只有襪子的公孫珣手持笏板,當即排眾而出。“太平道之險惡非只臣一人所知,太尉劉公,司徒楊公,前尚書劉陶劉公,還有……宗正劉焉劉公,俱曾上書言及此事。而宗正此番所言,應該是當日臣赴任中山前往洛中而來,先受時任冀州刺史的劉公所托,後請見司徒楊公,然後聯名上奏那一次。”

“原來如此。”天子色青形瘦,聞言看了眼閉目養神的楊賜和一臉懇切的劉焉,卻又暫且按下此事,然後趁勢詢問起了公孫珣破敵方略。“若以卿為將,當如何應對河北局勢?”

“回稟陛下,當斬其首而已!”公孫珣倒也有所準備。“河北糜爛數郡,失城數十,若是徐徐圖之,怕是失之緩慢,將有後變!所以,不如聚集兵力南北齊發,一路以幽州兵馬取北面張寶,一路以朝中精銳匯集涼並精兵,取南面張角、張梁。若三賊俱下,則河北失地便能一朝而復。”

天子緩緩頷首,似乎頗為認可。

然而就在此時,一人忽然排列而出,居然是一直在城外駐紮的大將軍何進:“陛下,臣,大將軍何進,有一言容稟。”

“大將軍請講。”天子當然會給自己大舅子面子。

實際上,若是天子信不過自己這個大舅子,又如何會在亂起後第一時間封其為大將軍呢?用人唯親,本就是人之常情。

“陛下。”何遂高今年剛過三旬不多,端是玉樹臨風,儀表堂堂,只見他昂然立於殿上,倒也是一番氣勢所在。“公孫太守所言方略我以為極佳。但如今賊軍勢大,而朝廷倉促應戰,卻也須有所謹慎。”

“大將軍的意思又是如何呢?”天子不由蹙眉。

“臣意方略極佳,但公孫太守過於年輕了一些,不宜為將。”何進當即回復道。“陛下,我與公孫太守素有交往,固知其人雖善用兵,卻只是善用騎兵野戰,而非長於攻堅圍城……河北多堅城,所謂斬首,怕也是要圍攻大城才行。既如此,不如采用公孫太守所謂‘斬首’之策,再換一名年長宿將去北面督軍!”

殿上諸位公卿大臣一時紛紛頷首……說到底,公孫珣太年輕了,雖然之前呼聲很高,可這種國家興亡之事交給他,這萬一在河北敗了,張角大軍壓入洛陽又怎麽辦?

“那大將軍可有人選?”天子稍作思索便當即點頭稱是。

“臣以為,光祿勛趙苞趙公素來知兵,又是清河出身,或可出任北面持節主將!”何進當即舉薦了一人。

此言一出,趙苞也是當即慷慨請戰,不少公卿,甚至中常侍也紛紛稱贊這個人選。不過,其中吏部曹尚書盧植倒是不及表態,反而是不由瞥向了自己那個立在殿中,依舊面無表情的學生。

話說,到了此時,盧子幹哪裏還不明白,自己分明是中計了!

公孫珣根本沒有說服他的嶽父,他嶽父趙苞分明也是一腔忠義,凜然不讓好不好?當日這廝去見自己,根本就是被他嶽父所嚇倒,然後刻意刺激自己主動爭將,以抑制他嶽父趙苞!

畢竟,若自己為將,公孫珣還能在別處為將,可若是趙苞持節,那朝廷又怎麽會同時舉用翁婿二人呢?

只是不曉得這小子後來的安排在何處。

然而,來不及多想了……就在此時,以太尉劉寬、司徒楊賜、司空袁隗為首,諸多受了盧植請托的公卿卻已經紛紛出列,並推舉他盧子幹北面持節應對張角了。

盧植本人報國心切,也只能暫時按下心思,當即出列自請為將。

果然,趙苞看了盧植一眼,又看了看自己的女婿,倒是幹脆請讓了——他雖然不會因為女婿的私下請求而主動推辭,可盧植既然來爭,他就沒必要再如何如何了,因為他對盧子幹也是服氣的,而且這三公齊出,自己又怎麽可能爭的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