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進退而定(第3/6頁)

公孫珣也不禁搖頭,儼然是覺得自己確實有些想多了:“那子遠兄……再問你一事,皇甫嵩是你們暗中聯絡的嗎?”

許攸依舊搖頭:“這件事情我可以與文琪作保,確實也與我們無關,乃是皇甫義真自己突然上書……其實不瞞文琪,本初那裏之前確有此論,而負責此事的正是我許攸,我們本是要等諸將入洛以後再私下聯絡的,誰成想皇甫義真居然有其叔父之遺風,行事如此有眼光!”

許攸說的什麽叔父遺風,指的乃是皇甫嵩的叔叔,昔日涼州三明之一皇甫規的故事。

話說,當年桓帝發起第一次黨錮之禍時,眾人避之不及,但皇甫規居然主動上書朝廷,說自己向來羨慕那些黨人的學問與道德,請朝廷把他也當做黨人來對待……桓帝可不是如今這位天子,心裏比誰都明白,於是理都不理,直接把奏疏給扔了。

不過,從那以後,士人就再也沒把皇甫氏當做是單純的邊將世家來看了,而是視為自己人。

換言之,無論是真的想向士族靠攏也好,還是善於投機也罷,皇甫氏從來都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情。

至於說公孫氏?若真有人有相應眼光,也就不需要公孫珣當日拼上性命陪著陽球在洛中拿王甫當餃子餡來剁了。

而如今,人家皇甫嵩又輕飄飄的一封奏疏再度將公孫珣壓了下去……只能說,單以投機而論,真是人比人氣死人,也就難怪公孫珣聞言連連感慨不已了。

“文琪。”許攸見狀撚須笑道。“黨錮大開既然已成定局,那麽接下來朝中必然大舉征發動員大軍出關迎戰,你此番雖然先至,卻被人後來居上……如此還想要為一路主帥,怕是要有些難吧?!”

“子遠兄還是那麽聰慧過人。”公孫珣聞言倒也幹脆。“皇甫嵩我是不準備與他爭了,但總不能讓洛中諸位賢達忘了我吧?不知子遠兄能否替我造一造輿論?”

所謂造輿論,乃是要求黨人、士人那邊最起碼不給公孫珣拖後腿的意思,許子遠怎麽可能不懂?

“若只是造輿論,倒也容易。”果然,許攸聞言稍一思索,便不由再笑。“如今黨人將起,我在袁本初處又算是得力之人……只是你眼前局面,一個老師,一個嶽父,倒也挺為難吧?”

“你只管‘造輿論’便可,別的不要你管,我自有方略。”公孫珣忽然打斷對方,凜然而言。“若事成,珣為一路持節主帥,何妨許你五百金?而若事不成,我這裏錢雖然多,卻沒有一文與你!”

許攸當即肅容,然後與眼前之人擊掌為誓。

三月匆匆而去,四月惶惶而至。

到了四月初,果然如各路小道消息所猜度的那般,當今天子實在是忍受不住黃巾軍的愈發做大,更不允許黃巾軍對洛陽的威脅日益增強……須知道,潁川黃巾已經試圖攻打陽翟,叩問擐轅關了……於是乎,天子和朝廷終於決定放開一切,動員所有力量應對眼前局勢。

四月壬子日,天子經黃門監、尚書台正式連番下詔:

解除黨錮;大赦天下,並召回所有徙徒,唯黃巾賊不赦;發西園藏錢、廊馬以資軍用;令公卿世家捐出家中馬弩、資材;整備北軍五校,征發三河騎士、天下各路精兵;又詔令朝中各路公卿大臣舉薦軍事人才,推舉將門世家子弟,甚至允許任何有報國之心,又自問有將才之人前往公車署自薦為將!

公孫珣不甘落後,來不及拜會洛中故舊,便匆忙上書言事,除了自薦之外,又直接從公車署上書,連番舉薦位於雁門的程普、高順、成廉,以及正位於北軍的校尉徐榮,還有位於趙國的董昭!

這幾人乃是朝廷命官,必須要提前上書以作應對。

而僅僅是兩三日後,隨著皇甫嵩等關西將門世家出身的子弟們趕到洛陽,朝廷便正式大開朝議,公開討論進兵方略,並選拔將領。

這不是一次正式大朝會,如今也沒有那個時間進行那種儀式性的東西,但會議依然囊括了幾乎所有在朝兩千石……其中,公孫珣、皇甫嵩、朱儁三人,因為本身身份就足夠高,得以直接前往南宮嘉德殿列席討論。

會議開始後,皇甫嵩幾乎搶盡了風頭,因為幾乎所有的公卿大臣都第一時間推舉了他,而皇甫義真本人也向高據陛上的天子面陳方略,說的頭頭是道。

對應的,天子也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就定下了皇甫嵩為南面主帥,持節,引兵迎擊潁川黃巾的方案。

沒辦法,換成誰是天子也應該都會選擇皇甫嵩的,這不僅是因為此人世出將門,軍事才能被大家公認;也不僅是因為此人年愈五旬,看上去便更可靠一些;更重要的一點是,呂強之前提醒要防止黨人與黃巾賊合流之言尚在天子耳畔,故此,面對著到處是黨人的潁川、汝南,受黨人信任似乎才是這一路主將的最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