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左右為難(第3/3頁)

公孫珣當即搖頭不止:“這又何妨?此疏足以抵覆滅十萬賊人之功,我甘拜下風。”

公孫珣這話一點都沒有作假的意思,他當然甘拜下風,因為這種級別的政治投機,來的卻如此之早,如此幹脆,那皇甫義真的出色與決斷也確實讓人佩服。

“不錯。”何進回過神後也同樣不以為意。“比不過皇甫義真便比不過好了。畢竟,此番賊人有五路主力,倒也不缺這一路主帥職務,文琪自可避開皇甫義真,去尋他路……”

“這也很難說啊!”楊彪忽然又插嘴言道:“昨日送信家人順便也說了一些洛中別的情勢,看朝中意思,怕是未必有那麽多分兵之策。以眼前局面,雖然說賊人有多處,可天子的意思卻居然只是要一南一北出兩路兵,一路走潁川解燃眉之急,一路走河北應對張角……”

“即便如此。”何進依然不以為意。“兩路中也總該有文琪一路吧?”

“還是不好說。”楊彪終於把底子全露了出來。“依照中樞諸公議論來看,似乎有三人足以抗拒文琪,去爭一爭這第二路或他路主帥。”

不要說何進一時茫然,便是公孫珣聞言也不禁一肅:“敢問文先兄,到底是哪三人?”

“一個是剛剛回洛中不久的諫議大夫朱雋朱公偉。”楊彪倒也幹脆。“朱公很早之前便平定揚州叛亂,此番更是剛剛平定交州叛亂歸來。家父……朝中議論,若是以軍事而言,朱公的經驗未必比文琪稍少一二,而且更加年長,或許更足以依仗。不過,看朝廷意思,倒是有派遣他回揚州募兵北上以做偏師的念頭。”

公孫珣一時無言之余倒是松了一口氣,只能勉力再問:“還有二人呢?”

“還有二人,一個是文琪恩師,當朝吏部曹尚書盧公。”楊文先幽幽言道。“盧公多有平叛之舉,又是海內名儒,天子和朝臣多有倚重他的意思;另一個卻是文琪嶽父,當朝光祿勛鄃侯趙公,趙公在遼西時便有天下聞名的戰例,而且忠誠可靠,素來為天子所重!”

公孫珣與何進面面相覷,終於也是無言以對……尤其是前者,他隱約覺得,自己似乎太把自己當根蔥了。

“只是些許洛中訊息。”楊彪見狀當即昂然起身而言。“覺得文琪會有所牽掛,這才順勢前來告知……便是我不說,今日到了洛中文琪也會知道的……告辭。”

公孫珣欲言又止,但終究只是擡手示意,倒是何進起身相送,而楊彪也不以為意,便匆忙而去了。

“文琪。”甫一回身,何遂高便在都亭大堂上無奈攤手。“別人倒也罷了,若是你老師、嶽父為帥,你又如何能與他們相爭?!”

“還不止如此。”公孫珣苦笑起身嘆道。“若是老師倒也罷了,我或許還能學朱公偉為一路偏師。可若是我那位嶽父大人出任一方主帥,依照本朝對軍事的看重和提防,我怕是連回涿郡,引幽州兵做個援護都做不得了!”

何進聞言更是半晌方才頷首:“確實,哪裏有至親二人同時為帥的道理呢?”

公孫珣低頭不語……天可憐見,他來時按照自家老娘所講的那些粗略故事,曾細細思索了一番,當時只覺得既然搭上了何進這條線,那唯一要防的便是取代盧植,成為直面張角的那一路主帥。畢竟,從故事中隱約可以得知,天子恐怕沒有耐性,而河北張角處卻非是能速下的。這一點,從他路上經過趙國時的見聞,也隱隱有所驗證。

然而,各種疑難之後,半路上忽然殺出一個嶽父又算怎麽回事?!

……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度遼將軍規之兄子也。父節,雁門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初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辟,並不到。靈帝公車征為議郎,遷北地太守。黃巾起,嵩上疏陳破敵方略,並請罷黨錮,開西園藏錢、廊馬以振軍勢。”——《後漢書》·皇甫嵩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