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2/4頁)

從澠池陵上渡過禹河,經軹關陘北上到絳縣,然後再到太嶽山南麓的沁水縣,這沿路的驛道都經過精心的整修拓寬,火炮旅與這次運送補給的後勤兵馬行進速度很快。

十一月底,就進入晉南,此時的晉南已經是滴水成冰的嚴寒季節。

進入澤州境內,後勤運輸兵馬過沁水縣後,並沒有在陽城縣境內停下來,也沒有往晉城與孔熙榮率領的北征軍主力會合,而是直接北上往高平縣挺進。

澤州境內的驛道狀況還算好,積雪也有當地的鄉司組織人手清掃過,而道路兩側這兩天的積雪沒有經過清理,差不多有近兩尺厚。

這在近三十年以來、北地明顯進入寒紀的當世,也算是少見的大雪。

後勤兵馬趕到位於高平縣北、與潞州壺關縣交界的金泉山南麓,就分散往南麓的各駐營而去,司馬德、曹哲隨陳昆、文瑞臨等人則直接趕往主營牙帳。

沿途能看到數千軍民,正冒著風雪,艱苦的修造營寨以及盤旋登山的道路。

太嶽山與太行山之間的晉南盆地,逾十萬平方裏的方圓內,雖然以地勢相對開闊的低山丘陵為主,但在澤州與潞州的交界處,還是有著以丹朱嶺、金泉山兩座山脈為主、主峰高達三四百丈、兵馬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將澤、潞兩州分隔開來。

從金泉山往東到陵川縣境內的都城嶺,中間約有十三四裏開闊的豁口,澤潞兩地的主要通道,這也是蒙軍從潞州南下增援又或者是晉城蒙兀軍民從澤州境內北撤的必經之路。

形勢很明顯,要阻止晉城十數萬蒙兀軍民北逃,以及封堵蒙軍主力南下增援,金泉山以東是最佳的攔截點。

進入十月之後,收縮到高平縣境內的太嶽行營軍主力,就主要以金泉山東麓的山嶺為依托,修築營壘軍堡。

蒙軍同樣也很清楚,他們想接援晉城十數萬蒙兀軍民北撤,必需要將駐紮金泉山西麓的梁軍擊潰,才能打通南北的通道。

十一月中下旬,太原境內的蒙軍就不斷往潞州城以及南面的壺關城集結,其前鋒線也推進到金泉山東北麓,形勢也決定了雙方下一場大規模的會戰,注定會圍繞金泉山東麓各個要隘地形爆發。

冰天雪冰之中,數以千計從當地征募的民夫,不畏嚴寒,正修造、拓寬南面狹窄的山道,方便兵馬及車輛通行。

司馬德、曹哲能從口音及服飾都能看出這些民夫都是征於當地,但觀其神色容貌,卻又沒有被強迫的不甘與抵觸,絕大多數民夫臉上還洋溢特定意味的期盼跟幹勁。

文瑞臨一路相陪,也不吝嗇介紹大梁兵馬在挺進晉南前後、除軍事作戰之外所做的諸多工作。

眼前的這一切,其實與早在三四年前就做滲透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在軹關陘大捷過後,田衛業雖然沒有得到重用,但歸附後還是得到極高的侍遇安排,在相當程度上大幅削減了晉南被俘將卒的敵意。

在這個基層上,參謀府對出身晉南各縣的俘兵進行歸化,特別是重點培養那些出身貧寒、苦受地方勢力壓迫,同時又是被抓壯丁強征入潞州軍中的俘兵。

太嶽行營軍及第一、第二中央行營軍七月下旬全面殺入晉南地區,這些歸附的俘兵,對大梁迅速的澤州建立統治秩序,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除晉城之外,澤州其他地區,包括陽城、高平、陵川等縣在內,不僅都設立縣級衙署,甚至還在陵川縣城籌建澤州府衙署,陳元臣兼領澤州府知府,統治地方,諸縣鄉司還大規模發動中下層貧民展開減租、減糧,鎮壓鄉亭惡霸豪紳的運動。

使得太嶽行營軍、第一、第二行營軍進入晉南作戰,不僅能從當地征得數以萬計的民夫壯勇,用於修造營壕軍堡路橋,還能通過棉布、食鹽、鐵器以及大梁發行的銅元銀幣,直接從地方征購大宗的糧食。

這極大減輕後勤的壓力。

再加上重載馬車大規模投入使用,使得梁軍近十萬主力精銳進入晉南征戰,後勤人馬卻僅需要兩萬人,往返洛陽與晉南之間,就已經能滿足前線的物資補給需求。

司馬德、曹哲等人進入金泉山東南麓一座山谷,李秀的主將牙帳就設於山谷之中,山谷裏僅有兩千多駐軍,卻是金泉山防線的核心中樞,在牙帳裏司馬德、曹哲看到李秀、蘇烈、陳元臣、溫淵、李延等太嶽行營軍的將領。

太嶽行營軍諸將,李秀、蘇烈年紀要算大的,但也是剛年過四旬,陳元臣、溫淵才三十三四歲,李延等年紀則要更小一些。

看到這一幕,再想到趙無忌率部殺過樊川河時,楚州軍竟然就沒幾個年輕力強的悍將沖鋒陷陣,最後還是年逾五旬的信王楊元演親自率領銀戟衛想在萬軍之中奪敵將趙無忌的人頭,司馬德心裏也禁不住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