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2/4頁)

當然,烏素大石對梁任的憤恨,也是給予極大的同情,也是耐著性子反復寬慰,卻是始終不松口說出兵潁西之事。

或許明白烏素大石看似好說話的氣度之下不容動搖的意志,武陽侯梁任失魂落魄的告辭離開。

待梁任辭退走後,有些心力憔悴的烏素大石看向蕭衣卿,問道:“滎陽已失,梁軍水軍又犀利無比,除河淮冰封之外,將不畏東翼威脅,而接下來必將視野投向關中——蕭卿以為唯今應計出何方?”

蕭衣卿沉吟片晌,跟烏素大石說道:“請殿下摒退左右……”

蕭衣卿接下來要說的話,烏素大石倘若不采納,反而會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他請求秘議。

烏素大石揮揮手,示意諸將吏先退到外殿等候。

“已經遷入關中、河津地方的部族,全部撤回到太原、上黨等地安置,授王孝先鳳翔節度使,授王元逵渭南節度使,授李元壽隴右節度使,除封受徹侯外,地方官員皆由其自行推薦任命……”蕭衣卿肅然說道。

烏素大石陷入沉思。

蕭衣卿的建議,可以說是對以往所行策略的一個大逆轉。

這也是要他正式承認蒙兀短時間內沒有進一步南下奪取河洛、潁西、進軍江淮的可能,除了將直轄地縮回到河東、河朔、燕雲三地,加強對這三地的深耕細植外,還要將渭河平原以及隴右劃分為三個藩鎮,交給王元逵、王孝先、李元壽割據,以此換取他們死守藩屏的決心。

梁軍戰力是極強,但為攻陷滎陽孤城,前後損失精銳也有將近兩萬,可見梁軍並沒有強大到無可戰勝的地步。

這時候最關鍵的,還是要王元逵、王孝先、李元壽能夠有決心留在渭河平原及隴右死戰,他們才能有以較小的代價,確保關中不落入韓謙的手裏。

至於將部族之民同時從河津、河陽地區撤回去,也是盡可能緩和南遷部族爭地的矛盾,使得田衛業、趙孟吉二人能夠更好的拉攏地方勢力,從北面、東面遏制梁軍的擴張。

做到這幾點,便能遏制住梁軍快速擴張的步伐。

而梁能蜀楚之所以能談成和談,蜀楚能以相對寬泛的條件允許梁國商貿往他們國內傾銷以牟巨利,最關鍵的一個原因,還是他們之前攻伐河淮的兵鋒甚利,令蜀楚都深刻感受到河洛不保之後他們所將要面臨的直接威脅。

現在他們轉攻為守,甚至可以遣人進入蜀楚宣染他們在滎陽遭受失敗的慘狀,削弱蜀楚對他們的警惕,相應的,蜀楚兩國便會自然而然的提高對近在咫尺的梁軍的警惕。

到這時候梁軍居天下之中,四周皆強藩或強國,僅有五百萬丁口,韓謙即便有逆天之才,也再沒有可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當然了,要做這些轉變,需要烏素大石頂住蒙兀內部的壓力,同時也需要與朱讓、徐明珍、司馬潭等人做好溝通,不能再出戰略上的致命錯誤。

想年前朱讓、梁師雄要是聽從他的建議,不計代價的在滎陽與武陟之間修造一條堰道,怎麽可能淪落到他們在外圍徒有十三萬援軍,卻要坐看滎陽陷為孤城最終為梁軍攻陷的尷尬境遇?

“蕭衣卿還真是不簡單呢……”

韓謙站在窗外,眺望淩雲閣外大雪紛飛。

此時禹河以及河淮地區的溪河都已經冰封上,預計敵軍對潁西可能會發動的報復性進攻並沒有發生。

東梁軍將渦潁之間的民眾強制撤離開渦水以東,在潁水與渦水之間形成緩沖區,同時在汴梁、武陟以南的尉氏等縣以及渦水兩岸廣築城寨;蒙軍兩萬多騎兵,也在禹河冰封之後,經王屋山與歷山之間的軹關陘撤回浦州。

雖然烏素大石欲將渭河平原及隴右地區劃分三個藩鎮,由王元逵、王孝先、李元壽三部堅守的事情還沒有正式實施,但烏素大石已明確下令,停止蒙兀諸部族南遷關中的計劃,將渭河兩岸整理出來的上百萬畝肥沃官田,都悉數用來招覽流民精壯作為屯營兵戶進行耕種,增強王元逵、王孝先在渭河兩岸的軍事實力。

此外,蕭衣卿獻給烏素大石防禦大梁的其他策略,此時也都由內線刺探出最為核心的主要內容,呈到韓謙的案頭。

梁楚和議,雖然大梁對楚廷稱臣並每年進納近百萬緡的貢賦,但雙方商貿沒有斷絕、保留住敘州這塊飛地。

而與蜀國的商貿聯系還要更開放一些,往黔陽、南詔等地,以及通過鄭氏往嶺南諸州輸送商貨更為便捷。

商貿通道維持住最直接的好處,除了淮西、南陽盆地以及河洛的工礦業得以持續發展外,同時也為大梁每年輸入逾兩萬頭畜力、近兩千匹戰馬、六十萬石食鹽、兩三百萬斤銅及金銀貴金屬、十數萬桶桐油以及染料、紙張、茶藥等各種物資,也帶來以青壯年為主、逾三萬人口的凈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