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第4/4頁)

譚育良當夜便挖出他們昨天夜裏才埋到院後菜園子裏的樸刀、短戟、臂張弩、鱗甲等兵甲。

在張廣利、董平二人眼裏,譚育良本身就是不甘雌伏的那種人,看到眼前一切,也只是認為譚育良等人蟄伏於此,實際早就圖謀著能有一番作為。

最終商議著趙直賢、趙方城、裴樸、趙方海等四人,明日直接光明正大的從虎澗關踏入恩州錦和縣境內。

而譚育良與譚修群、譚丘、譚朗、譚文林、刁瞎子,與董慶、張廣利以及敘州潛伏的密諜,要將這些兵刃甲械帶入思州,無法通過關卡的盤查,便只能從虎澗關北面的崇山峻嶺翻越過來,進入思州錦和縣境內。

思州橫跨沅江、黔江兩大流域,位於思州腹地的夏戈山,又名梵凈山,作為武陵山南麓的主要旁支山脈,是這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思州三縣,石阡縣位於夏戈山以西,踞黔江而立,主要是開發黔江中遊的河谷。

夏戈山以東則是思州州治所在的仁山縣,仁山縣往東又是一座南北綿延近二百裏、東西綿延七八十裏、主峰高有七八百丈的盤龍嶺,仁山縣主要可耕種的田地,位於夏戈山與盤龍嶺之間的山谷裏。

盤龍嶺以東才是錦和縣。

錦和縣主要還是位於武陵山脈的東南大斜坡上,整體來說,與辰中縣都屬於辰水中遊的淺丘地形,境內多低矮丘山。

錦和縣城池就建在辰水中遊的北岸,不大,僅千余步方圓。

思州窮困潦倒,可以說從錦和城的破敗不堪中就能完全體現出來。

夯土城墻也不知道多少年沒有修繕過,表面崩裂出密密麻麻、手掌都能插進去的裂縫,還長有雜草以及矮小的灌木。

一條土路沿著辰水北岸彎彎曲曲的延伸,連著三四天沒有下雨,偶爾車馬經過,便激起漫天的煙塵。

好在思州氣候溫潤,路兩側草木叢生,卻也不算荒涼。

楊氏除了在三十裏外的虎澗關駐有重兵,對錦和城的防禦也不松懈,雖然不禁商旅進出城池,卻都要受到嚴格的盤查。

趙直賢他們能進城去,還在城裏找到落腳地;譚育良他們翻越山嶺,在途中耽擱了兩天才趕到錦和城下。

最後還是刁瞎子出主意,拿油布包裹好兵甲,由城裏的人手從北城內側,通過排汙暗渠放一根繩索出來,將包裹拖入城中。

張廣利、董平他們這些天就焦急著聚攏人手,滿腦子想著劫獄救人,但實際要怎麽劫獄,對縣獄的內外結構以及縣獄關押囚徒的數量、獄卒人手、錦和縣三百多守軍的分布調配,以及劫獄後在虎澗關守將楊守義率援兵趕到之前如何破城逃出、逃往何方等等,都沒有一個頭緒。

好在起事綱要裏,有著錦和縣極為詳盡的調查情報。

不僅有縣獄衙署、城防營壘、溝渠巷道的分布圖,錦和縣以西的盤龍嶺之內大大小小的山路小徑、溪澗溝谷以及番寨村落的分布也都有詳盡的圖冊。

而韓謙給譚育良他們草擬的方案裏,也是要求譚育良他們在劫獄後,帶著絕大多數都手無寸鐵的囚徒,趕在虎澗關主將楊守義率援兵趕來鎮壓之前,出城逃入地形險惡的盤龍嶺,借助這些人手以及盤龍嶺有利的地形,先打退第一波倉促進山清剿的思州州兵,然後發動盤龍嶺內部的番寨奴婢、貧民,將起事的聲勢轟轟烈烈的搞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