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2/4頁)

楚州軍列坐的核心將吏,有都指揮使一級的大將饒耿、粟行舟、趙臻等人,有以王文謙、阮延等掌書記、中門使一級的輔臣佐吏。

饒耿、粟行舟等統兵大將,思維較為直接,同時他們意志強悍,丹陽遇襲,這時又明確嶽陽與安寧宮沒有勾結,韓謙手下僅有三千殘兵弱旅,他們自然極力主張立即調兵遣將,予以堅定的還擊,消除南面的隱患。

王文謙以及中門使阮延卻有著更深的擔憂。

調兵遣將、以牙還牙,能一舉將韓謙手下三千殘兵弱旅擊潰殲滅,固然是好,但問題是韓謙助潭王楊元溥守淅川,才是三年前的事情,在敘州組織兵馬助楊元溥滅馬家,更才是去年、前年的事情。

桃塢集三千殘兵,在信昌侯李普手下是士氣低迷、軍心渙散,弱到不堪一擊,但他們昨日在韓謙的統領下,悍然敢襲有楚州軍精銳駐守的丹陽城,又以極小的代價一舉攻下,他們的士氣還低迷、軍心還渙散嗎?

他們是要調派多少兵將過去,才有把握一舉攻陷茅山?

雖然之前嶽陽跟安寧宮沒有勾結,駐守秋湖山及江乘的南衙禁軍及壽州軍,對丹陽城被襲毀一事全無反應,但等他們調兵遣將去進攻茅山之時,安寧宮還會繼續保持沉默,還會全無反應?

韓謙悍然舉兵襲毀丹陽,極可能改變了金陵周圍的勢態,他們必需要從更深的層次、更大的局面考慮應對之策。

討論了半天,特別是午後接報有一支三四百人規模的精銳騎兵,夜間從宣州北部的雞籠山出發,清晨時趕到茅山西麓跟韓謙會合,楚州諸將才最終放下立時組織兵馬強攻茅山反擊報復的念想,決定暫時按兵不動,先看幾天後續勢態會如何發展才說。

諸將吏散去,信王楊元演單獨將王文謙留下來說話。

楊元演身材高大,身姿雄武,唇上留有濃密的短髭,與年輕時的天佑帝極為相肖,眼窩子頗深,會叫他的相貌看上去有些陰戾,坐在長案後,接過侍妃顧媚遞過來的茶盞,看向王文謙說道:

“嶽陽應該是窺破先生的圍城之策,才派韓謙過來……”

除了要對安寧宮封鎖消息,圍城、將數十萬平民驅趕進金陵城,以消耗金陵的存糧,繼而激起民變,擾亂安寧宮的防禦,都有失陰毒。

因此不管在什麽時候,圍城之策都不是能公開討論的話題,目前也只能是以閑棋冷子進行部署。

無論是楊元演,亦或是王文謙,都不會覺得韓謙此舉是想解金陵百姓危困,畢竟站在嶽陽的角度,在靜山庵一役之後看出楚州軍的強大後,他們不會坐看楚州輕易攻下金陵,占據整個江淮地區,他們甚至還指望楚州與安寧宮殺個兩敗俱傷,以便嶽陽最終能得漁翁之利。

至於韓謙是不是嶽陽派過來破壞他們的圍城之策,王文謙則是心存疑惑的,說道:“探馬潛入茅山,捉住幾個無關緊要的婦孺,審訊得知韓謙從李普手裏取走兵權時並不和睦。韓謙襲毀丹陽後,沒有率部往南或往東面的太湖之濱逃撤,反而像釘子似的紮在茅山,有太多令人看不透的地方,只是目前消息還太少,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認,才能搞清楚他的真正意圖。”

“但事情不能等你將所有的疑問都摸清楚之後再去處置,那樣的話,黃花菜都要涼了。”楊元演臉色冷峻地說道。

“是的,殿下。”王文謙說道。

“你以為要如何應對這事?”楊元演問道。

王文謙沉吟片晌,將這一天以來的思路又稍加整理,建議道:“殿下應當派兵接管金壇、溧陽兩城,緊守城池,另派三千精銳騎兵遊弋於丹陽、金壇、溧陽之間,有作戰機會則尋殲韓謙所部;沒有機會,斷不可輕易強攻茅山,以免為韓謙所趁。”

楊元演點點頭,說道:“不錯,不管是不是嶽陽窺破我們的圍城之策才派韓謙過來,我們順勢派兵直接控制住茅山東面的金、溧二城都有極大的好處。一方面,我們現在應該要進一步切斷金陵與江南東道諸州縣的聯絡,有韓謙據茅山作為緩沖,不用擔心安寧宮會派大股兵馬繞過去強襲,我們在丹陽、金壇、溧陽三城各派一兩千披甲步卒防守便足夠了,但需要小心防備,不能讓丹陽襲奪之事再次發生了;這麽做還能迫使韓謙手下四五萬老弱婦孺只能往茅山以西籌糧。這麽一來,先生的圍城之策便依舊毫無破綻,同時我們也該籍此對蘇湖兩州諸縣施加一些壓力了。”

“在微臣看來,韓道勛是有大才,卻還是要比韓謙容易對付一些,殿下斷不可對韓謙掉以輕心。”王文謙說道。

“這個我省得,我想著趁眼下這個機會南線單獨設一座行營統管軍政事務,駐所就放在金壇好了,趙臻沉穩有度,也極有智謀,我便派他去當行營都總管,統兵過去坐鎮。除了趙臻所部六千馬步軍外,他可在地方再征四五千兵馬,封鎖茅山以東地域、兼顧籌集糧草兵馬應該綽綽有余了——殷鵬對韓謙的情況比較熟悉,你將殷鵬派給趙臻作軍司馬。”楊元演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