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2/6頁)

思慮再三,杜聿明終於橫下一條心,決定不再瞻前顧後,而是要痛下決心向蔣介石直陳自己的想法。他心裏清楚,這次再不說,今後想說恐怕也沒機會了。杜聿明在心中反復醞釀的建議分為上中下三策——上策幾乎涉及大半個中國的兵力調遣,稱得上是個孤注一擲的計劃,即果斷放棄北平、武漢和西安等地,將華北、華中和西北的兵力全部調集到淮海戰場,與中共部隊決一死戰。中策則建議被包圍的各兵團做好持久固守的準備,通過空投來進行物資補給,同時邀請國際力量從中斡旋,以期破解目前之困局。下策則實屬無奈之舉,即令各兵團背水一戰,實施分頭突圍,能逃出去多少就是多少,做好九死一生的準備。杜聿明給蔣介石發了電報,先是表示自己一定帶領部隊堅守陣地,加強防守,等著與共軍決戰的那一天,同時希望委員長慎重考慮他的建議。第二天,杜聿明收到了蔣介石的回電:“吾弟辛苦。吾知弟之迫切心情,可抽空飛來南京一趟,當面商榷。”

蔣介石話說得殷切誠懇,杜聿明知道,在這緊要關頭,他自己根本無暇離開,也無論如何不能離開陳官莊。在這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之時,如果他獨自趕赴南京,雖是與委員長討論戰局,但下面的官兵肯定會以為他就此逃脫,不再回來。部隊本來士氣就低落,這樣一來軍心必將動搖渙散,甚至分崩離析。無奈之下,他喊來參謀長舒適存,兩個人商量了半天,最後杜聿明說:“適存,還是你去吧,去聽聽老頭子怎麽說,興許還有解決的辦法。”

在杜聿明看來,有無最後一線生機就在此一舉了。18日這一天,舒適存在杜聿明殷切的期盼中,攜帶著詳盡的“三策建議”獨自飛往南京。在國防部,接待他的人是作戰廳廳長郭如桂。望見舒適存憂心忡忡的樣子,郭如桂給他倒了一杯熱茶,待他喝下幾口暖過身子後,方才低聲問道:“陳官莊那邊怎麽樣?”

舒適存無望地搖了搖頭,神情沮喪地回答:“情況不好。郭廳長,你們國防部趕快想想法子吧,不然的話,這兩個兵團可就真的危乎殆哉了。”

郭如桂寬慰舒適存幾句之後,同樣搖了搖頭:“委員長都親自出面了,仍然沒有調來人,我們國防部能有什麽辦法?!光亭派你回來一趟不容易,我建議你見到委員長後,好好向他求求情。”

明顯的推托之詞,被郭如桂說得極為委婉得體,毫無瑕疵,舒適存頓時啞口無言。不過,郭如桂倒十分熱心安排舒適存面見蔣介石之事。在他的安排下,舒適存沒費多大周折就見到了蔣介石。整整一個下午,舒適存先是詳盡解釋了杜聿明的“三策建議”。接著據理力爭,在委員長面前人微言輕的他再三請求,希望委員長為被圍在陳官莊的二十萬官兵的性命著想,想盡一切辦法實施救援。商量到最後,蔣介石還是只定了調子:集中力量,在空軍投擲甲種彈(即毒氣彈)及轟炸掩護下,選定方向,實施突圍。

杜聿明、舒適存有自己的難處,蔣介石更有自己的苦衷。

對蔣介石來說,杜聿明的三條“策略”,選擇哪一條都十分困難。如果選取“上策”,對杜聿明自然最為有利,要放棄北平、武漢和西安,勢必引起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最關鍵的是,擁兵自重的各方諸侯,他蔣介石還不一定能夠調得動。西安的胡宗南是嫡系,尚能服從命令,但北平的傅作義和武漢的白崇禧並非嫡系,兩人向來明哲保身,短時間內要讓他們向徐州一帶集結,與共產黨部隊交手,比登天還難。退一萬步而言,就算能說服他們,將兵力全部調到徐州一帶,毛澤東就能眼睜睜地看著他蔣介石調兵遣將而無動於衷?不,決不會,毛澤東一定會命令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等中共部隊追蹤而至,局勢不但不會好轉,很可能被攪成一鍋粥,保卒丟車,變得更糟。在蔣介石看來,所謂的“上策”,實則徹頭徹尾的“下下之策”。

“‘上策’不行,‘中策’是否可行呢?”蔣介石斟酌再三。如果讓被包圍的杜聿明兵團在陳官莊一帶固守,正逢天寒地凍的冬季,彈藥、食物和飼料等物資供給是個大問題,僅靠數量有限的飛機空投物資根本解決不了二十萬人馬的給養問題。如果中共部隊進一步壓縮包圍圈,空投的準確性會大打折扣,飛機飛得低會被打下來,而飛得高,空投多半會變成給中共部隊送給養。長期下去,缺彈少糧的杜聿明所部即便不被共軍打垮,也會被活活餓死和凍死。至於杜聿明所提邀請國際力量從中斡旋以期打破僵局的建議,蔣介石本人最清楚,此時的國際局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已經不可能過多插手中國內戰,再為國民黨明目張膽地撐腰並提供援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