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3/6頁)

李彌也是莫名其妙:“到哪裏聯系?沒有人通知我啊!”

杜聿明說:“命令下到你們部隊的,你怎會不知道!”

李彌也很生氣,立即召集參謀部的人過來詢問,最後弄清楚了是他的參謀長拿到了命令,沒有及時交給他。

杜聿明和李彌兩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出氣筒,對這個參謀長輪番指責,把撤出徐州以來這兩天憋的一口氣全撒在了他身上。這個參謀長被罵得是灰頭土臉,滿頭大汗,戰戰兢兢,不知所措。

在二兵團駐地,杜聿明看到了同樣急得渾身冒火的邱清泉。他堅持發兵去救郭吉謙,其他幾個人有不同意見,發生了爭執。這天晚上,雙方戰事非常激烈,解放軍步步緊逼,郭吉謙據守的陣地逐漸縮小,形勢危急。

3日早上,大部隊休息了一夜,本該盡早開拔的,可邱清泉又指示七十二軍派一個師去增援。此話一出,參謀長李漢萍和幾個軍長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參謀長李漢萍第一個站出來,他忿忿不平地說:“郭吉謙他們師是掩護部隊,主要任務就是要與敵人進行接觸,盡力阻止敵人追擊,掩護主力部隊安全撤退。在這個過程中,遭受一些損失也是必然的,這叫舍卒保車。從來沒有聽說因為掩護部隊遭到攻擊就派兵去救,那還叫什麽掩護啊?到底是他們掩護主力部隊還是主力部隊掩護他們啊!”

七十軍高軍長是個急性子,扯著嗓門高喊道:“為什麽十幾萬主力部隊停止不前,難道就這樣等共軍來追嗎?四十五師的任務就是阻擊敵人和掩護部隊,我們正應該趁此機會加速撤離,等過了永城再說。”

五軍熊軍長一直對郭吉謙有意見,這時的他說起話來更是火上澆油:“本來撤出的人數就多而雜,行動非常緩慢,如果再不抓緊時間走,萬一被共軍追上來再像黃維兵團一樣被圍,那就糟糕透了。”

七十二軍余軍長老實本分,他苦心相勸道:“邱司令,您可要三思啊,我們大部隊再不走,可就來不及啦!”

固執的邱清泉聽不進部下的話,對他們的這些反對意見,大發雷霆:“你們說夠了沒有?人要講良心,如果被追打的是你們,我不派兵去救,你們怎麽想?郭吉謙是我的戰將,是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兄弟,連這樣的人我邱清泉都見死不救,你們說將士們會不會寒心?!將來在戰場上誰還會與我邱清泉一同赴死!”

邱清泉一番動情的慷慨陳詞令所有人啞口無言,就連杜聿明一時也不好表示反對,可幾十萬大軍就這樣無奈地等待終究也不是辦法。後來,杜聿明想想還是覺得不妥,於是命令邱清泉兵團派一部去增援,其余人員繼續前進。

上午十時左右,各兵團部隊分頭向永城進發。先頭部隊出發後,各兵團司令部正準備動身的時候,就看到天空飛來一架飛機並空投下一個箱子,裏面裝有蔣介石給杜聿明的親筆信。

“據偵察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集結,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被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讀完蔣介石的親筆信,杜聿明再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思想鬥爭非常激烈。

說實話,杜聿明不想去。身為徐州“剿總”的實際總指揮,他看得比所有人都清楚——中共部隊已經下定決心實施決戰,他們四處圍追堵截,如果按照蔣介石的命令轉向濉溪口方向去解黃維兵團之圍,就目前的形勢而言,不但解救不了,而且自己還要送死。此時的杜聿明真想像古書上所說的那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己帶領部隊快速經過永城,向南撤退到淮河附近,從後面夾擊共軍主力,來個反包圍,這樣,既跳出了包圍圈也解了黃維之圍。

杜聿明認為這是上上之策,但想是這樣想,一旦落實在行動上,卻猶豫不決起來。杜聿明顧慮最多的是,如果自己違背委員長的意願擅自做主,而最後又沒有成功,那以後怎麽面對老頭子?老頭子勢必把“徐蚌會戰”失敗的責任全部都推到他一個人身上,而自己必將受到軍事法庭的嚴厲裁決。

怎麽辦?杜聿明沒有了決斷的勇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考慮再三,杜聿明最後還是決定各部隊暫且停止前進,他要把有關人員召集在一起征求意見。

十六兵團孫元良很快就到了,十三兵團李彌沒來,派了兩個副司令官陳冰和趙季平來了。二兵團邱清泉由於擔心後衛部隊郭吉謙的安危,以及要傳達部隊暫停待命的事項,直至下午兩點才到會場。杜聿明把蔣介石的手令給大家一一過目,由於參會人員都沒有預料到蔣介石在這個時候又再一次改變計劃,因此個個非常驚訝,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