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章 三代不述,今唯論茶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要超出了衣食住行的生存基本需求,只要達於各人感受的層次,都是建立在過分解讀的基礎上。

作為南國茶道始作俑者,對於這一點,沈大將軍有著深刻的認知。

水為萬物之源,世上無人不飲,茶本身便是一種立足於水而又高於水、帶有個人感受追求的飲品,如果只是為了生存,則不必飲茶,而若飲茶,則必是已經超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就有解讀的空間,就有推廣的價值。

茶道,就是一種將日常飲食行為儀式化的藝術。飲茶作為一種日常行為,是這種藝術的載體,儀式則是為了構建一個特定的文化場景,能夠讓人認同且代入其中,而對於儀式步驟的解讀,則就是茶道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只要能夠言之成理,能夠滿足人對文化的享受與追求,就是成功的,哪怕只是穿鑿附會。

河北經術名門,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世道的話語權,就在於他們所掌握對於經術的解讀權,而對經術的解讀,就是整個諸夏社會價值趨向的底層共識。秦皇一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就是為了構建一個社會的觀念共識。

當然,茶道是達不到那種普世的層次,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卻能夠構建一個南北時流俱都能夠融入其中的儀式場景,從而獲得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茶的普及並非一帆風順,在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特別在北魏統一北方、勢大一時的時候,有南國逃人將飲茶習俗帶到北方,卻遭到北人譏笑,使人恥於言茶,因為這代表著一種失敗的、落魄的飲食習俗,甚至一度南人不善戰、虧於血勇都被歸咎為飲茶習慣,將此視作鄙俗。

沈哲子並不排斥河洛時流對於茶道的過分解讀,反而樂見甚至鼓勵時人去補充這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甚至穿鑿附會一些怪誕神異之說。而南國飲茶所以快速風靡,除了沈哲子不遺余力的推廣之外,也的確是有一些神異傳說在其中。

南國印刷技藝漸趨成熟,這也使得許多私學雜著逐漸泛濫。幾年前,有一部《武康耆老記》突然風靡一時,這一部書便是類似《搜神記》等志怪筆記,只是論及辭藻文理則遠遠不及,所述多武康並周邊幾縣一些鄉野怪誕事跡,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開,則是因為武康正是沈大將軍桑梓所在。

《武康耆老記》有一“武康山神”獨篇,裏面記載了一些武康山神吳興沈瑩生前身後軼事,其中便有一片段講到舊吳滅亡之後,吳興沈瑩壯烈捐國、陰魂不泯,轉回武康山中成神庇護桑梓,山神護鄉累積陰功,終有一日得達天闕,叩請天帝祈求神物以求能夠庇佑後人,因是得神茶之種賜予武康後人,後人感夢得種、珍而植之,采其茗葉常年烹食,因是吳興沈氏子弟多悅志、有力,遠超同儕。

這一則鬼怪故事,很明顯不是沈氏自家手筆,因為所謂武康山神這樣的把戲,是舊年沈氏清聲未著時期的把戲,如今沈氏勢大一時,甚至沈大將軍履極未遠,已經懶於再言這些舊談。甚至原本的武康山神,早被江東天師道那群師君們感天受命,推為江南神君。

但是隨著這一部《武康耆老記》的風行,南國人眾似乎陡然間發現了什麽了不起的天道密碼,那就是為何吳興沈氏能夠驟大於此世,更湧現出沈大將軍這般獨得三吳靈秀精華、人莫能及的子孫。

人大凡接受、理解什麽事物,總要遵循一個因果的邏輯。有一個怎樣的原因,而後推演出一個怎樣的結果。而在這本志怪筆記之前,沈大將軍秀出於江東這一現象,一直都缺乏一個有力的解釋。為何這般優秀?總要有一個原因!

現在,原因找到了,最起碼在沒有出現另外一個更加有力的解釋之前,沈大將軍就是武康山茶泡出來的江左麒麟,這一點毋庸置疑!甚至於就連大將軍何以不遺余力的推廣飲茶之風,都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於是,原本還只流行在南北士流之間的飲茶之風,隨著這一則神異故事的傳播,更是一下子捅到了市井之間。而武康山茶一時間也成了人皆欲求的茶中珍品奇貨,明前、雨前,購茶者雲集武康,開山采茶都需要師君親臨、開壇祈禳。

武康山裏幾株樹齡久遠的老茶樹,甚至就連吳興太守都憂心忡忡請示行台要終年駐軍保護,唯恐被奸邪之流偷采烹食之後開蒙啟智,為禍地方。舊年還在行台的江虨在請示過大將軍之後,煞有介事批復良茶不獨啟智,還能導人向善,毋須因此懷憂。

拋開這些神異鬼怪的傳言,飲茶之風在南國確是已經成了穩定的飲食習俗。否則單憑大將軍一人的推廣,不至於吸引那麽多的時流加入其中充實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