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怙惡不悛

劉群等人雖然多年來流落遼荒,寄人籬下,但出身與經歷決定了他們的視野還是要遠遠超過了尋常人。此前閑來無事,也不是沒有討論過關於遼邊的定亂方略,但卻都不甚樂觀。

首先便是遼邊的氣候惡劣,寒冬漫長、暖夏短暫,單單這一點便注定了難以進行大規模、持續有效的耕墾。因是過往這些年,無論是受迫流亡此邊的晉人亡戶,又或者當地這些豪強胡酋,俱都急切於前往幽冀等地理、氣候俱都遠勝一籌的地域。

其次便是遼事崩壞年久,更兼早年的幽州刺史王浚圖謀不軌、多作僭越,也讓遼邊這些士流群體不再敬服王統,風骨全無、唯強是附,熱衷於投身胡虜之間的競爭來獲取自身的利益,全無華夷大防之認識。

前一點意味著缺乏長久經營遼邊的底層基礎,後一點則意味著沒有統合士流人心的上層共識。所以在劉群等人看來,即便行台大勢統一南北,甚至於強攻遼邊,但之後大概也要遵從於宣帝司馬懿舊年故事,將遼邊亡戶內遷,對當地胡虜分化壓制,難有更深層次的創建。

不過他們有這樣的認知也屬正常,天下大勢素來以北禦南,南面很少在大勢的爭奪中得居上遊,如今的行台壯大也是立足於胡禍諸夏、北方大崩的異數。劉群他們缺乏常年在江東或者行台的經歷,也就不能立足於行台的視角對遼事有什麽開創性的謀略。

溫放之這一整套方略,是建立在行台水軍強大、尤其是海路上的絕對優勢,其立足點在於對幾個口岸據點的經營,以點帶面繼而覆蓋整個遼邊。

允進允退,本身先立足於不敗之地,之後再向遼邊內陸謀求更多。如此一來,劉群他們此前所認為不可越過的困難障礙所帶來的阻撓,便能被削弱到最低。

南國水軍強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行台用事以來,對於這方面的經營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峰。舊吳本身就具有海路航運的基礎,吳大帝孫權時期便北通遼東,南結南洋諸國。

行台沈大將軍,本身便出身於東吳土豪舊族,其祖輩如東吳沈瑩舊著《臨海水土志》便將東吳時期的海陸舊事詳細記載。早年其家執掌三吳會稽,為了緩解與南渡的僑門之間的土地沖突,大力營建海島。之後更是大力開拓海運,江東物貨循此源源不斷的流入中州。

遼邊這些胡虜豪強,陸地上的稱雄作霸尚還鬧不明白,面對行台於海路上的侵襲滲透,根本就無從招架。

因為這一點認知和思路上的差別,劉群等人對於溫放之所提出的這個方案,也是難作評價。不過新抵遼地的將領徐朗,於細節方面倒是提出了頗多補充。

徐朗就在軍伍,其父徐茂更是常年擔任水軍都督,所以其人對於河海航途也認識頗深,這一點是溫放之所比不上的。

徐朗先是肯定了溫放之以海島經營為起點,構建海路基礎的思路,但之後又點出了一些技術上的障礙。

行台雖然繼承了舊吳的航海基礎且有長足進展,但也還沒有達到萬裏海波俱為坦途的程度,還要受限於季節時令,每年真正的海路暢通時間很短。

特別遼地如今寒冬漫長,海路也因此受限頗多。如溫放之圈出來的秦皇島、平林口等口岸,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冰封難行,南側的馬石津雖然不凍,但是稍離海岸便浮冰諸多,兼之風浪變幻兇險,所以每年注定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這些口岸據點之間是難以通過海路得於彼此呼應。

“因是這些口岸營建,也不可全恃海途,陸上的自固並呼應同樣不可忽視。”

對於徐朗的補充,溫放之也是深以為然,他本也沒有完全仗恃海路優勢的想法。畢竟王師北上,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收復遼地全境,蕩平這些胡虜勢力,使遼邊成為王治之土。這一條方略的主要意義,就是在經營初期通過海路上的優勢來彌補陸地上的不足。

溫放之這個方案的提出,也讓之後經營遼事有路可循。

幽州刺史府目下雖然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但在整個遼地而言並不算太強,再加上那些胡眾義從也不可信,一旦卷入遼邊的鬥爭過深,很難占據優勢。特別是慕容部,盡管眼下已經崩裂成三部分,但無論哪一部如今所擁有的勢力都還要超過他們目下所能動用的力量。

有了溫放之的方案作為指導,他們便不必在陸地上與慕容部這幾股勢力發生正面的沖突。如此一來,也能保持行台超然的地位,讓慕容部這幾股勢力都將他們視作可以拉攏倚重的外部強援,得以更加從容的驅虎吞狼,坐收漁利。

在確定了之後的基本思路之後,劉群也很快進入了角色:“目下慕容幾路,遼西最強,大棘城居中,遼東最弱。三路新分,短期之內是不可能重歸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