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老羌東進

渭水繼續向西溯流,於雍縣延伸出一條非常重要的支流名為汧水,汧水發源於隴山,其水流經區域便是一條從古至今都極為重要的關中故道便是隴道,又名隴坂道又或隴關道,得名根本便是隴山並漢時於隴山所設隴關。

這一條隴道,便是關中連接隴上天水、隴西等各郡的重要通道,早年隴上豪強陳安便因占據這條通道勢大一時,自號涼王。隨著晉軍西征、三輔震蕩,涼州東進、隴上嘩亂,這一條通道再次變得喧鬧起來。

隴上多強梁,或是為了躲避涼州張氏兵迫、或是自恃悍勇想要沖入關中分一杯羹,多有踏足隴道,洶湧東來。而這其中力量最大的一股,便是以羌人姚弋仲為首領。

姚氏一族羌眾,命途也是堪稱坎坷,後漢時期內附歸順得以世居隴上南安郡。永嘉之亂爆發時,關中同樣大受震蕩,趁著這個機會,姚弋仲率眾自隴上而下三輔,居於扶風郡下榆眉,即就是汧水北岸。

及後漢趙劉曜統治關中,又將姚弋仲部族遷回隴上,並將之安置在氐人勢力強盛的略陽。

而姚弋仲運氣較之另一個邊夷首領蒲洪運氣稍好就在於,略陽雖然氐人勢大,但這些氐人也並非完全團結為一個整體,再加上略陽境內同樣還有晉民並諸多雜胡共居,形勢要更復雜得多,並沒有什麽單一的排外性。

所以姚氏定居略陽後,並沒有如蒲氏遭到三輔晉人豪右聯手驅逐的窘迫遭遇,加上姚弋仲其人同樣機變不乏、英明勇武,頗積威信,勢力反而得以增長許多。

隴上豪強東入三輔,本就不是一個短期形成的熱潮,像是如今稱豪北地的偽漢王劉昌明便是一名先發代表。

其後也都陸續不斷有人效法,但遠途遷徙談何容易,若本身凝聚力不足,行途中天災人禍不斷,大概就要分崩離析,或為沿途豪右所兼並,即便僥幸抵達境域,也未必就會受到當地人的接納,大概率淪落為流蕩四方的流寇難民。

姚氏雖然在關中立足不久,但也畢竟曾經有過於三輔經營的經歷,雖然回遷隴上經年但對三輔之地相對隴上要優越得多的生存環境仍然牽掛不已。只是姚弋仲本身便不乏遠遷經驗,深知當中兇險,因此才稍作按捺,於隴上繼續積蓄實力,以等待更好的時機。

不同於其他胡酋一味的逞兇恃強,姚弋仲並不以欺淩弱小為樂,反而頗有仁義施惠風格,這一點風格既可以說是立足隴上亂世的一種求生手段,但也的確是秉性使然。

在眾多視人命為草芥的隴上豪強之中,姚弋仲因此救濟體恤之名而頗受擁戴,多有晉、胡生民依蔽求活,部族實力也因此激增。

隨著涼州張氏進攻越來越猛烈,隴上謀生環境也越來越惡劣,姚弋仲也終於下定決心帶領部族再次踏上東向三輔的路途。而這一動,除了其本部數萬族眾之外,周遭不乏大大小小勢力也都攜同共進,一時之間隴上竟有一二十萬人眾浩浩蕩蕩向關中而來。

當然,這些人不可能盡尊姚氏號令,但是因為姚氏力量的強大加之姚弋仲本人所具有的威望,也讓姚氏在這一股東遷的浪潮中成為一個標杆存在。

如今的隴道上,早已經沒有了秩序的存在,基本不存在人力上的阻撓。而且姚氏部族在物資上的準備也頗為充分,所以路途前半程倒也頗為順利。尤其在行過隴關之後,姚弋仲更收到京兆豪強杜洪的示好,對方表示願意幫助姚氏於扶風立足,當然軍事上也要彼此呼應互助。

雖然遠居隴上,對於三輔詳細形勢所知不多,但是姚弋仲對於關中大的形勢變化也並非一無所知,尤其中州晉軍西來、陳兵三輔,他也早有聽聞。

不過這些事情對姚弋仲而言都太遙遠,他僅僅只是一個小具實力、打算內遷三輔的邊胡首領而已,擺在其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帶領部族返回早年曾經居住、經營過的汧陽地區並且能夠成功立足,至於是否加入所謂的關中霸權爭奪,暫還不在其人考慮範圍之內。

但杜洪乃是京兆豪強中的代表,其人既然如此殷勤示好,姚弋仲自然也沒有拒絕的道理,更順勢提出幾個要求如割取京兆西境始平、扶風等郡縣作為部族領地,杜洪也都表示會提供一定的幫助。

對於杜洪的許諾,姚弋仲自然不會當真,但由此卻能看出關中目下勢力劃分的一個大概情況,那就是在京兆西境基本不存在大的勢力,否則杜洪也不敢如此隨意許諾。

這對姚弋仲而言,自然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所以在行途中便開始整合、集結麾下力量,加速前進打算以迅雷之勢掃蕩右扶風郡境,將這一片勢力空白地帶霸作本族休養生息的勢力範圍所在。

至於來自中州的晉軍,還不在姚弋仲考慮範圍之內,一方面他遠居隴上,對於晉軍強大與否本就沒有一個確切概念,另一方面前方還有一個所謂盟友杜洪在抵抗晉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