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鹹陽亂鬥

因為很早便做了出逃的準備,所以杜洪這一次撤離長安也談不上有多倉促忙亂。

長安周邊目下已成三輔流人匯聚所在,大量的難民不獨聚集在灞上,長安故城廢墟內同樣聚集著眾多的生口。

退回石積城後,杜洪首先擺出了一副死戰守城的姿態,將灞橋等各處要地駐兵俱都撤回,憑著這些卒眾在長安城東面層層布設,不讓灞上陂塬的混亂蔓延到長安近邊。

繼而便又組織一部分兵眾將孤城中的生民向西面驅趕,此一類的事情,早前也發生過數次,長安西境的郿城,本就是杜洪此前所準備的退路備選之一,長安周邊役力又不缺乏,很是投入一番營建。

可是隨著晉軍前路精騎繞過灞上原野、沖入長安南郊後便沒有了蹤跡,杜洪已經意識到這一條退路已經不安全。並不主要是晉軍精騎現身阻截的危險,更重要的是杜陵、鄠縣等這些地域的鄉豪們已經背叛或者說已經放棄了他。

要知道晉軍這一路騎兵再怎麽精悍迅猛,也是足有數千眾的龐大騎軍,穿鄉過邑總會留下痕跡,那些鄉豪耳目遍及郊野,不可能沒有察覺。可是杜洪卻完全沒有得到這方面的消息,如此一來這些地方鄉戶心跡如何便可想而知。

杜洪若再循照前路離開長安,非但不可能獲得這些鄉戶的支持,反而有可能會被鄉豪們掣肘拖延乃至於集眾絞殺。

可是他又不舍得完全放棄郿城這一條退路,因為這條路線在地理上的優越性實在太好,郿城南接五丈原,本身便是長安西境門戶之一,向西可以直上隴道,向南則可垮斜谷入漢中,向北涉過渭水便可直入岐山丘陵地帶。

如果能夠退入郿城,對杜洪而言可謂是逃離長安之後最好的選擇,既能據地固守、以待各方變數,即便再向各方逃竄也都不乏選擇。

可正因這個選擇太好太明顯,杜洪也料定晉軍未必讓他如願。驅趕一批長安生口奔向郿城,一方面是為了迷惑視聽,一方面也是為了試探途中兇險與否。

至於杜洪手中真正的主力,則在這一批民眾離開長安半日之後才開始正式撤離。

首先上路的乃是他在長安這數年來所積攢、搜羅的財貨物資之類,沒有了長安這樣一個關中核心大邑作為凝聚人心的所在,他更需要通過錢糧來維系住人心。

所以這一批錢糧物貨乃是他的命脈所在,交付何人押運都不能讓他放心,因此杜洪統率五千精卒、步騎各半並等量的役卒近萬之眾,押運著這批物資出長安沿故直道向西而行。

同時他這一行也負擔著一定的誘敵之用,如果那一路晉軍騎兵不為向郿城一行流民所惑,仍然捕捉到他主力所在,他便可以此批物貨為誘餌暫作駐守,等待後路由其心腹張實統率、負責斷後的三千騎兵追上,前後夾擊晉軍。

如是安排一番,到了深夜時分,灞上原野騷亂喧嘩仍然沒有停止的趨勢,早已經演變成一場不分敵我的大亂鬥。尤其許多原本還有克制的鄉宗部曲,在察覺到自家主人不見之後,不免更加的惶恐騷亂。

塬上晉軍縱然察覺到杜洪將要放棄長安的打算,這種時刻也不敢貿然沖過灞水加入亂鬥之中。

夜中昏暗嘈雜,塬上混亂無比,再怎麽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一旦沖入進來,也絕無可能達成有效的指揮。而一旦指揮系統不能發揮出作用,所謂精兵與那些烏合之眾的亂卒們也無甚區別。

因此晉軍仍是謹慎的沿灞水設防,不讓騷亂蔓延過灞水東岸來。至於長安方向的杜洪賊軍便沒有了這種顧忌,在確定主將已經率部離開之後,負責鎮後的這三千騎兵便直接舉刀沖入塬上大殺一通,驅趕民眾向東面逃竄,令得塬上局勢更加糜爛,而後便抽身急退,在夜幕的掩護下沿著渭水直向西面而去。

杜洪之所以撤離長安如此順利,也與此前的經營不無關系,自渭水上遊設置堰壩阻截水流,加之關中之地本來就連年久旱,令得晉軍水軍沒能如期溯遊而上控制渭水幹流。否則杜洪也不敢如此托大,還敢按部就班的撤離。

大軍夜中撤離,這一夜暫時可以說是風平浪靜,灞上晉軍受困於那數十萬混亂民眾,暫時未能有突破追趕上來。

但杜洪也明白灞上民眾雖然多,即便暴亂只是趁於一時血氣激湧,喧嘩過後一旦認清真實處境如何,很快就會虛態畢露,束手待縛。不出意外的話,這個白天裏晉軍就有可能突破那些亂民的阻礙進入長安,從而發現他已經棄城而逃的事情。

不過長安周邊那一攤爛攤子也足夠再將晉軍主力拖延個三五日,即便要派出追擊人馬也必然不會太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杜洪就徹底的安全了,他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威望,盡管麾下這些兵卒已經是屢作甄選篩查,但畢竟只是一旅拼湊之軍,沒有一股長期穩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