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河東鄉困

相對於憑著一本《地數》搜索礦脈多多少少有些碰運氣的味道,那麽各種更先進的紡織技藝的改進便可以說是惠利萬家了。

工程院各種技術的公布,也並非全無門檻,相反的門檻極高。凡有所得,必有付出,沈大將軍一貫奉行技術階梯下放的原則,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必然伴隨著一部分因此獲利者。想要成為第一梯隊的獲利者,那也簡單,就是交錢。

這一整套紡織技術的改進,既能將原本的生產效率提高數倍,又能將生絲的質量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當工程院學徒在密室中將之稍作演示,很多觀看者已經察覺到這當中蘊含的商機之大,尤其很多地方絲絹本來就是可以通行的貨幣,這簡直就是鑄錢的機器啊!

關於技術的交易,洛陽行台提供了兩種模式,首先規定一個技術封閉年限為五年,其中一種方式是直接花錢購買五年專享並享有區域保護,另一種便是由行台派遣吏員監督生產,五年內抽取一定比例的利得。

這兩種方式,第一種自然對地方上的大豪宗有好處,只要繳納一定財貨,這五年時間內他們便可以任性擴大生產。而第二種則是對一些中小人家的保護,他們交不起高昂的技術使用費,但也並沒有徹底斷絕分享新技術紅利的機會,相當於為行台代加工。

沈哲子大費周章搞出這一套專利保護,倒也並非僅僅只是單純的貪圖技術短期兌現獲利。他又怎麽會不明白所謂的藏富於民,這種普世得益的新技術越早放及四海,生民越早能夠因此得利。

可問題是,當下這個世道可不是大一統的盛世之年,而且鄉宗土豪於地方上的把持仍然嚴重,真正技術無門檻的擴散,得益最大的並非尋常生民,而是那些控制人口的割據勢力。與其惠及敵邦,不如先通過有限度的產能擴散來加強自身的實力,五年之後再視情況次第開放。

總之這第一年的華賞宴雖然整體氛圍不行,但工程院的名頭卻因此而被叫響。本身便具有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再加上洛陽行台從行政到軍事的雙重保障,由此展現出了龐大的利益前景。

所以盡管時流甚至包括行台內部都不乏人對工程院仍存不認可,但最起碼場面上已經沒有人再提議要罷黜工程院這不倫不類的存在。而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各方風聞雲集者便塞滿河洛,工程院單單售賣技術一項便獲利巨億,甚至超過相當一部分行台下屬產業全年營收。

啟泰三年秋日,又到了將要舉辦華賞宴的時節。這已經到了第三個年頭,甚至已經無需再作造勢,隨著日期漸近,大量四方時流已經各攜資財重貨畢集於河洛之間。

又過去了三個年頭,河洛風貌可謂日新月異,時至今日,雖然不能說已經恢復盛世舊態,但也已經很少能夠再見到戰亂所帶來的滿目瘡痍姿態。尤其那拔地而起、較之中朝舊年更加宏大的洛陽新城,更是極大程度扣動時人心弦。

常在河洛之間遊走的人對於變化的接受是循序漸進,感觸尚不深刻。

可是有許多受限於自身境遇或道途遙遠的人不能常作走動,河洛之間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沖擊之大,久久難以消化,尤其有著他們各自鄉土或一潭死水、或戰亂不斷的對照,那種鮮明的落差更是讓人有些無從接受。

應該說,就算是不計算基於華賞宴而產生的其他利好,單單借由這個機會讓四方生民得以望見整個河洛地區的元氣恢復,對於洛陽行台而言,就是一個相當利好的舉措。

目下的洛陽新城,格局雖然極為宏大,但其中泰半眼下都還是無用。

雖然整個河洛地區單從人口密度而言,已經超過了江東許多地方,但是各種配套卻仍還遠遠不足,因此也就不能指望在短期內將洛陽城創建成建康城那種龐大體量的大城邑,單單一點,糧食供應就滿足不了那麽大規模人口的聚居消耗。

眼下的洛陽新城,格局上是分作八十一坊,業已建成的已經有三十多個坊區,但是包括駐軍與勞役在內,不過堪堪只填滿了將近二十個坊區。而其他河洛地區的生民,主要還是分散於各處或耕桑屯墾、或勞役做工。

但這在當下而言,已經算是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就算是盛唐的時候,長安城仍有相當一部分坊區都是處於荒廢狀態,真正頂級繁華的,也只局限在有限的坊區內。

也正因如此,就算四方遊人集結再多,眼下的洛陽城都有充足的容納量。行台也是非常鼓勵外來人口定居洛陽,在入籍方面幾乎不作什麽限制,許多坊區的房屋買賣價格也不過只是略取工價,甚至無償贈與。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行台在這方面的收入就甚微,除了那些低價坊區之外,位於洛水兩岸的坊區則價格陡翻數倍乃至十數倍,甚至出現了競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