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苑中黯然(第2/3頁)

“你們自幼生長吳鄉,平時反而難有這些體會。譬如案上這份魚餐,可能品出與吳鄉所出有什麽差異?”

皇帝聽到母後這問題,不免愣了一愣,往常母後見他都以說教為主,少有這種細膩生活談話,思路不免慢了半拍,繼而便聽另一側淮南王已經滔滔不絕講起諸多不同,總之便是吳魚綿軟,北魚韌彈,但是開口便一篇長論,仿佛早已經打好了腹稿。

對於淮南王這言行,皇帝倒沒有什麽感想,只是聽到淮南王的描述,他自己也不免好奇,便重點品嘗這魚肉,但口中細嚼之後,卻難免大失所望,滋味遠不及淮南王所描述那樣豐富好味,反而有種淡淡的魚臭被諸多香料掩蓋,甚至就連他這樣的老饕都要細品才能嘗出。

可是看到母後笑眯眯的望著自己,皇帝也只能點頭稱贊好吃,自然不能像淮南王這樣將魚味誇出一朵花來。

“既然合於口味,那就多多進餐。”

見皇帝也是一臉稱許,皇太後心中更加滿意,她本身對於飲食之類倒也並不重視,但這幾天常借著淮南王進貢的由頭將皇帝召來一起進餐,也是因為知道皇帝口腹之欲頗盛,想要再拉近母子關系。

她雖然也樂見皇帝夫妻情篤,但也難免感覺皇帝成婚後母子親情稍有疏遠,有這樣一番安排,也算得上是用心良苦。

看著皇帝低頭進餐,皇太後又嘆一口氣,說道:“永嘉罹難之後,哪怕再品嘗一口往日目作尋常的鄉食都困難。幸在我兒有心,北行為母取回鄉珍,使我還能生嘗此味啊。”

皇帝聽到這話後,心中不免哀嘆又開始了,他也連忙放下筷子,一副感觸良多的模樣陪著母後感慨一番,含在口中的菜也不敢咀嚼,被口水泡的全無滋味。

“如此忠孝深情,兒子不敢獨專。也是因為有姊夫這種忠良賢能馳行中原,才使南北音訊互通,兒子才能平步而行。”

淮南王也在席中恭聲說道,這一幕倒讓旁側的皇帝頗感詫異,搞不清楚為何淮南王同樣口中含食還能做到口齒清晰。

他也連忙咽下口中的飯食,跟隨著附和幾聲。

“也的確是辛苦了維周,不過,這一次他也大概是忙中出錯,你既然已經達於淮南,他是應該請示一下是否就此護送你往洛邑故都祭拜先王。”

皇太後聽到這話,神情也是頗為復雜,對於自家這個婿子,除了看重之外,也多出了其他的一些想法。

因為心情有了變化,皇太後也無心再品評食案上的餐食,又望向皇帝問道:“我聽說你家小舅往淮南去已經返回,江北事務是否已經了結?”

皇帝聞言後連忙擺正坐姿,正色說道:“母後即便不問,兒子也要稟告母後……”

“這倒不必,不必。只是因為稚恭、維周都是至親,我才略有好奇隨口一問。皇帝如今也已經成家任勞,許多事情還是要靠自己權衡內裁。”

皇太後連忙擺手說道,只是仍然眼望著皇帝,似在等待。

皇帝聽到這話,再看案上那些餐食,心中不免一嘆:因為至親隨口一問,朝堂上哪一位不是至親?

他是真的不理解母後這種作法,明明不能靜心養於苑中,又何必作態歸政?結果現在反而他成了一個傳聲筒,台中、苑中兩處跑,有什麽見聞還要回來向母後復述一遍。這又是何苦,幹脆自己去殿上聽不好嗎?

雖然頗有腹誹,但皇帝還是認真將這件事講述一下。

皇太後聽完之後,臉上也無特別表情,只是微微頷首,而後望著皇帝嘆息道:“先帝在你這個年紀,雖然還未履極,但已經是大略於懷,時流共稱。皇帝你也要以此效法,不墮父名,如此親長才能安心受庇,再無煩擾。你幼來便負大任,士庶生民俱都仰望,私情溫軟或可慰懷,但也不可因此耽迷忘憂。你姊夫同樣也是少年立室,但卻向來無損他勤勉王事。”

皇帝自然點頭稱是,臉色則變得不自然起來。

“方才你家小舅所言其實也是為了你好,君王大日居正,所在不偏不倚。譬如今次北事,你姊夫乃是家室近眷,自有深情相系。你反而不該先看維周奏書,王愆期也是久用舊臣,若先觀他陳情,如此才能略得於持正之見。”

皇帝聽到這裏,更有一種在母後面前毫無遮掩的感覺,以及一種難言的煩躁。他剛才講述過程,可沒有連這種細節都講出來,可見母後對於殿上發生的事情已經所知詳盡,卻偏偏還要讓他再來講上一遍!

意識到這一點,皇帝心中也是不乏怨氣,當即便沉聲道:“小舅善教,兒子怎敢懷怨。其實如今四方邊事大定,台中群輔並立,內外賢言爭進,兒或無英明之質,但幸在承於太平時位,即便內外事務偶有失調,總不至於釀成昔年大禍、號於賊中,母後倒也不必如此勞心念切,使兒常有不孝之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