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9章 潛逃

沈家的術堂,可以說是沈哲子教育產業失敗的產物。

早年他頗有雄心壯志,遴選出來家中一批少年想要教育成為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隨著他轉居建康,這些少年們的教育也無以為繼,除了其中少數幾個天賦不錯的如馬明、陳甲之類已經具體任事,剩下的已經有所荒廢。

對於如何安置這些少年,沈哲子也有些苦惱。雖然他們還沒有達到熟讀經義的程度,但識字率還是不錯的,這在時下而言,已經算是稀缺人才。若任他們荒廢下去,未免有些可惜。索性傳信回家裏,讓三叔沈宏建一個類似術堂的所在安置他們。

所謂術堂,那就是不授經緯,只學庶術,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職業培訓學校。沈哲子很明白他並不是什麽技術性人才,許多技法工序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很早開始就比較注重各類技術的理論記載,研究技術的同時,保持著同步的記載。

如今將這些記載整理出來,便是現成的教材,配合著各個工坊的實踐,很快就能培養一批批的工匠人才。

而且,鄉人們對這種教育方式熱情極高。在他們樸素的價值觀中,耕織只是糊口,經義太過虛妄,這些庶務的技術才是興家的根本。一時間應者雲集,大量人家都將子弟送來。如今,術堂所培養的許多人才,已經加入到各個工坊或是農莊的經營中。

早年用來培養歌舞伶人的前溪莊,如今已經改作了術堂,規模已經不小,甚至形成了階梯型的培訓體系。術堂的培訓周期短,見效快,如果不考慮前期的識字掃盲,幾乎兩個三個月就能培訓出一批合格的工匠。

對於術堂沈哲子雖然沒有具體的經營,但識字這一點卻是強硬的規定,甚至要求這些學員們必須要掌握簡單的應用文寫作,才準許他們入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積累起來第一手的實踐操作經驗,繼而構建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並且將識字這一件事,與鄉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如此一來,不獨許多貧寒鄉人將子弟送來,許多沒有什麽政治資本的寒門,或是無望繼承家業的世家庶子,都投身至術堂中來,學習技藝或是單純的攀附沈家。

沈哲子今次歸鄉,除了看一看家鄉的發展態勢之外,也是想召集一批人才送往豫州。吳中鄉土的發展已經上了軌道,未來豫州將是經營的重點,而且也是北伐真正的立足點。無論是行政性的,還是技術性的人才,都是急需。

在外間遊歷了十多天,等到重陽過後,家人傳信老爹將要歸鄉,沈哲子才又返回了家裏。

經歷過早年一次的分宗,如今的沈家東宗非但沒有衰弱,人丁反而更加興旺起來。這是因為大量旁支的優秀人才都被吸納過來,加上隨著東宗越發煊赫,以往那些分宗的族人也都不斷央求,請求再歸宗譜。

早年的那場分宗,是為了確保能夠宗族上下一心,減少內耗,只能將一些心懷叵測的族人們清掃出去。但是如今沈家已經隱隱然成吳中領袖,受到的關注也多了起來,對於一些確有改過行跡的分宗族人,也都網開一面重新接納回來,只是族規不免要嚴苛一些,事權不會賦予。

這一次遠遊回來,又是大量族人迎出門來。如今的沈哲子,早非以往那個稚子,且不說其本身的勢位,單單在戰場上廝殺出的名頭,便已經讓人心生凜然。

對於族人們的過分熱情,沈哲子也是笑納領受。宗族大有大的好處,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篩選,他已經確定待到歸都時,再帶上幾個確有能力的堂兄弟,大可以丟出去歷練一番。

應付過一眾族人,沈哲子才行進後宅去拜見母親魏氏。

大概是這些年日子過得比較舒心,夫人魏氏除了更顯富態一些,倒也沒有太大變化,望著行進來的兒子,喜悅之余神色間不乏埋怨,讓沈哲子坐到她近前來,凝望良久嘆息道:“你們父子都是一般,常年居於外鄉,留婦人孤獨在家。好不容易歸鄉一次,轉頭又在鄉中遊蕩!”

嚴格說來,沈哲子跟他這位母親比較生疏,也不如跟老爹在一起那樣諸多話題探討、轉眼就有陰謀滋生的默契。當然這種疏離,也跟時下大家族裏氣氛差不多。

聽到母親的嘮叨,他便笑語道:“兒子不能常侍膝前,孝道確是有欠。這一次歸家便不再出門,陪著母親閑話解悶。”

沈哲子話音剛落,旁邊就有一位姨娘笑語道:“郡中師君都言夫人是懷抱數鬥福祿落生人間,夫主英邁偉岸,阿郎俊逸無雙,乃是咱們吳中沒人可及的無憂鄉君。”

魏氏聽到這話,已是笑逐顏開,指著那婦人說道:“你呀,也不必羨慕,眼下懷抱中物,就是你未來衣食所依。小心教養成人,就是與家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