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戰爭目標(第3/3頁)

怎麽都覺得不開心,廉希憲索性去找郝經這個儒生的代表人物。聽了廉希憲的訴苦,郝經苦笑道:“此次伐宋本來就是有兩派人。”

廉希憲知道此次推動戰爭的主要有兩批人。理財派與漢軍世侯。理財派的目的當然是去掠奪宋國,以解決蒙古的經濟壓力。李璮之亂後,傳統漢軍世侯制度隨著忽必烈削弱而消亡。那些舊漢軍世侯不願意放棄這些年的地位,如果能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話,就可以讓他們繼續回到權力中心來。

“郝先生,可征戰何時是個盡頭呢?”廉希憲的聲音裏面頗為失落。

郝經嘆道:“此次大汗之所以伐宋也有別的打算,蒙古諸王也並不穩固。海都一直虎視眈眈,而宋國並不消停,他們也經常制造事端。現在南北兩邊都受到重壓,大汗自然想先解決一塊再說。”

既然郝經說的如此透徹,廉希憲也不想再廢話。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取舍並不容易,至少從現在看,一個與民休息的時代好像還很遠。

如果趙嘉仁聽到蒙古儒臣的談話,他大概會諷刺的告訴這兩位,蒙古文化裏面有的大概只是征服或者屈服。和平這玩意是漢文化裏面才講的內容。

此時,趙嘉仁也在談論戰爭。面對幹部,趙嘉仁聲音堅定有力,“我中華與蒙古之間必須決出勝負,這是兩種文明間的戰爭,我們身為中華的繼承者,絕不能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有絲毫退讓。諸位我也並不想殺光蒙古人,若是他們肯走的話,我甚至很歡迎。我所追求的中華疆域,西邊以此為邊界!”

說著,趙嘉仁的教鞭在一張並不完整的世界地圖上劃過。那個邊界並非是烏拉爾山與烏拉爾河,而是伏爾加河。在伏爾加河以西是金帳汗國的地盤,如果在未來忽必烈不肯到那邊去,趙嘉仁就要用武力把他們驅趕到那邊去。

在戰爭之前首先要定下到哪裏為止的目標,這是心理學上很重要的內容。沒有可執行性目標的行動都會以失敗收場。不管目標看著多宏大,或者多離譜,首先就得有一個目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