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交易(4)

對伊拉克人提出的希望和條件,凱塞林很想直接說不,但最後無奈地嘆了口氣,答應盡快把有關照會發送給元首,請他最後定奪。而拉希德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為德國供應原油,一方面又在國內大量征集油料與食品,為非洲軍提供緊急補給,而且還出動工兵和建築部隊為德軍修築前線機場,那股熱火朝天的勁頭用隆美爾的話說“超過意大利人5倍!”

拉希德的野心很大,但也恰如其分地用優渥條件鎖定了德國——他相信,德國人是不可能不動心的。

1、協助德國承擔伊拉克境內石油管道建設;

2、伊拉克境內所有原油產量除滿足自身需要外,全部按市場價的8折供應給德國或德國指定的國家,德國以軍火、裝備、工業技術等償付;

3、武裝伊拉克軍隊並聘請德國教官和顧問,協助德軍在中東地區作戰。

這前面幾條還是一開始就溝通好的條件,關於與沙特的領土糾紛,伊拉克給了3條提議;

第一,德國協助伊拉克取得不少於10萬平方公裏且與伊拉克現有領土相接壤的土地;

第二,該區域為特殊經濟區域,由伊拉克擁有主權,並全權租借於德國,德國可駐軍並進行殖民,伊拉克僅派遣部分政府官員履行民事管理;

第三,租借地內一切礦產允許德國開發,前50年利益由德國全占,從第51年開始,德國按每年2%遞增向伊拉克移交相應產出。

這些條件看上去比租借地和勢力範圍還要苛刻,但不要忘了這並不是從伊拉克本土上分化出來的,而是直接從沙特身上割取,更何況,允許德國開礦並占有資源的前提必然讓德國拿比較好的地塊補償給伊拉克——雙方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

在另一方面,凱塞林也與沙特人進行了溝通,也不知道沙特人的腦子是壞了還是怎麽,在領土四面被包圍,德軍大兵壓陣的情況下,雖然向德國表達了“合作”善意,釋放了意大利人當初在東非潰敗時越過紅海逃到沙特阿拉伯的800多名意大利人和25名德國海員,但這種態度在凱塞林看來相當敷衍,別說與伊拉克人的巴結程度比不上,甚至比埃及當局的態度還要糟糕。不但一再聲明“嚴守”中立,不加入軸心集團,甚至連境內美孚石油公司的有關財產和開發區塊都不願意移交給德國,只同意給德方免費發放3個勘探區域。

站在阿蔔杜勒·阿齊茲的立場,他選擇這樣的答復顯然是不得已而為之,阿拉曼戰役前,他已在多個場合宣布德國人是不可能贏的,必須與英國人、美國人站在一起,同時又授予了美孚公司巨大的開采權並收了錢,因此他現在改口,不見得能獲得德國的“諒解”,反而可能失去英美的支持,他不像拉希德本來就是親德的政治家,他一貫是親英派,這立場沒法動搖。

對他決定做出判斷的第二個因素是,雖然軸心現在印度洋很強勢,但他認為日本聯合艦隊不可能一直呆在印度洋,德意的海軍力量比起英美還是虛弱些,因此這種優勢只是暫時的,一旦英美騰出手來反攻,他認為德國根本頂不住。對美國工業力量的雄厚實力,他有一種本能的畏懼。

最後一點是因為他完成沙特統一也不過10多年,原先各地勢力依然蠢蠢欲動,如果他露出膽怯或害怕,一定會被人群起而攻擊,哪怕是為了安定內部也只能暫時做出這番表示。他在拼一個賭局:在德國解決波斯和中東所有問題之前,他還有時間——這段時間完全可以拖到英美反攻開始。而他又從秘密渠道得到消息,蘇聯將出兵15萬進軍波斯,他認為整個中東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呢。

凱塞林很想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國王,但現實很殘酷,德軍在中東力量不足,就連一貫以膽大而聞名的隆美爾也無可奈何地告訴他,短時間內軍隊的主要矛頭只能對著波斯的英軍。

英國人都不知道隆美爾的痛苦,他手裏的力量也利用到最大限度了,從渡過西奈半島開始,大德意志師在半個多月時間裏轉戰1500多公裏,幾乎也到了極限,雖然精神完全是無比亢奮,但裝備、補給完全到了極點,要不是打下巴格達拿到了一批油料和補給,然後又在巴士拉繳獲了英軍的物資,強悍如大德意志師也快要頂不住了,否則現在就不是和第10集團軍在阿瓦士對峙而是直接拿下了。

倘若威爾遜上將現在手裏有一個類似第1或第7裝甲師這樣的部隊為核心發起反擊,完全有可能把德軍再推回伊拉克去。可惜他手頭現在別說裝甲師,連本土師都只有1個,而其他的印度師部隊聽到橫掃中東的大德意志師名頭,早就嚇得瑟瑟發抖。為補充前線兵力需要,隆美爾迫不得已向古德裏安伸手要援兵,至少後者的部隊在開羅城下休整過了好幾天。在凱塞林的協調下,古德裏安同意把第15裝甲師給他,而讓即將抵達埃及的、由曼陀菲爾少將出任師長的第7裝甲師頂替15裝甲師的位置加入非洲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