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形勢大變(第3/4頁)

想到這來,蒙仲便與暴鳶私下達成了協議:韓國鼎力幫助魏國得到西河,將魏國的領土向西拓展至洛水(不是洛陽那條),而蒙仲則默許將他五國聯軍迄今為止所得到的所有成果,通通交給韓國。

這樣乍一看,仿佛是韓國成為了此次出兵討伐秦國最大贏家,但實際上卻不然。

蒙仲還是比較厚道的,笑著提醒暴鳶道:“暴帥可要警惕秦國對貴國懷恨在心。”

想想也是,韓國,三晉中最弱的國家,曾經被秦國肆意進攻的國家,比宋國相比都未必能勝出的國家,這場仗一口氣傾吞了秦國數百裏的土地,你說秦國日後不針對韓國還會針對誰?

聽到蒙仲的提醒,暴鳶點點頭,頗為無奈地說道:“被秦國記恨,總比年年遭秦國攻打要好。”

很顯然,暴鳶也明白這件事的利弊,但沒辦法,他韓國需要函谷關來遏制秦國每年對他韓國的進攻,至於華崤之地,倒只是其次了,能否守住,暴鳶倒也不是很在意——當然,很大程度上是守不住的,這一點暴鳶自己也知道。

就這樣,蒙仲與暴鳶私底下達成了協議,期間也沒商量趙、齊、燕三國的利益。

不過說實話,想來齊燕兩國也不敢在秦國這邊索取什麽好處,畢竟得到一塊飛地沒什麽大用,還為此得罪秦國,劃不來,至於趙國嘛,蒙仲猜測趙國應該會在主導權的名義上,與秦國交涉一番。

畢竟秦趙兩國現如今還沒有什麽實質的沖突,雖說秦國的雕陰(上郡南部)與趙國的膚施(上郡北部)接壤,但鑒於那片土地地廣人稀,兩國在這片土地上的邊界劃分並不顯明,可能直到如今,秦趙兩國都還未意識到他們的領土其實已經接壤。

相比領土上的爭議,趙國應該是希望趙主父時期對秦國的控制力度,比如再派一名趙國臣子前往秦國擔任國相,遠程監控秦國對外戰爭——主要是對魏韓兩國戰爭的進展,使秦國與魏韓兩國的抗爭取向平衡,既不能使秦國太弱,使得魏國有再次稱霸中原的趨勢;也不能使秦國太強,以至於整個中原都收到秦國的威脅。

當然,這只是蒙仲的猜測,具體趙國會趁這次勝利向秦國索要什麽樣的好處與承諾,那最終還得看奉陽君李兌以及趙王河的態度,至於蒙仲個人而言,替魏國拿回西河之地,他就能回大梁交差了。

傍晚,奉陽君李兌在一隊趙軍的保護下,來到了鄭縣。

來到鄭縣後,他先請來了蒙仲與暴鳶,稱贊蒙仲這次奪取鄭縣的策略全面成功。

稱贊之余,他對蒙仲說道:“鄭縣已在我聯軍手中,倘若秦國不希望我聯軍威脅鹹陽,他就得乖乖交出陰晉……如今可以跟秦國和談了吧?”

不得不說,李兌這會兒也有些怕了,怕什麽,當然是怕蒙仲趁著這次五國討伐秦國的機會,一下子把秦國也打垮了。

說實話,因為秦國曾經的種種強勢,李兌從未想過這次討伐秦國的行動居然能得到如此重大的成果,重大到他忍不住反過來為秦國感到擔憂,畢竟打垮秦趙兩國並無太大的沖突,秦國垮了,得利最大的是魏韓兩國,而不是趙國。

相反,趙國到時候還要擔心擺脫了秦國牽制的魏國。

聽到李兌的話,蒙仲與暴鳶對視一眼,旋即笑著說道:“當然,不過考慮到秦國有反復的可能,還是等我軍拿下陰晉之後,再與秦國和談如何?……另外,為了我五國的利益考慮,不如等到秦國主動派人與我方和解。”

李兌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點點頭說道:“這個老夫自然懂的。那麽在秦國派來使者和談之前,我聯軍便駐足歇養?”

蒙仲想了想說道:“眼下白起退守驪山,但封鎖這條要道,並不能阻止我聯軍威脅鹹陽。奉陽君不防派出麾下的趙國騎兵,與我方城騎兵一同渡過渭水,騷擾河西的眾多秦城,營造出我聯軍準備進兵河西、威脅鹹陽的架勢,給秦國施加壓力……至於陰晉,暫時只需圍而不攻、將其孤立即可。”

聽蒙仲提到河西,李兌稍稍一驚,有意無意地看了蒙仲片刻。

半晌後,他試探問道:“當真只是騷擾?還是說,郾城君準備進兵河西?”

別怪李兌如此警惕,事實上他越發懷疑,當初蒙仲與暴鳶一口氣推進二百余裏,故意叫他聯軍陷入缺糧的窘境,就是為了綁架整個聯軍去攻打陰晉——在全軍覆亡的危機面前,縱使聯軍此前內部不和,也只能暫時團結起來。

否則,實在很難解釋善於用兵的蒙仲,為何會主動使己方陷入不利的局面。

聽到李兌的試探,蒙仲攤攤手,笑著說道:“在下倒是想,但時間來不及了,還有一個半月即是寒冬,我聯軍再是奮勇,也難以攻下整片河西之地……與其貪心不足,在下還不如想想如何守住鄭縣,保住我聯軍目前微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