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逐漸形成的默契(第4/4頁)

正如鄧戍所猜測的那般,這正是近幾日來,秦魏兩軍逐漸形成的默契:只要楚民逃到魏軍的旗幟範圍,秦軍士卒就不得再追殺那些楚民。

而反過來說,魏軍最起碼也得給稍微給秦卒留點甜頭,是故一來二去,才逐漸形成了“兩百丈距離”的默契:在這個範圍內,魏軍不得幹涉秦軍;而倘若那些楚民出了這個範圍,逃到了魏軍的旗幟附近,則秦軍也不得再繼續追擊。

當然了,這份默契,僅僅只在魏軍在場的情況下得以施行,這也正是鄧戍此前發現魏軍還未抵達,便又拉著弟弟、弟媳返回墻根下的原因。

“怕不是死了有千把人吧?”

佇馬在魏軍的旗幟下,華虎皺著眉頭看著遠處的楚民屍體。

“差不多。”

副將蔡成聳了聳肩,他亦感慨人命的輕賤,這不,轉眼之間,就有千余名楚民無辜地喪生在秦卒的刀刃下。

這還沒有算上那些此刻尚未從城內逃出來的楚民——這些楚民想要逃出生天,就必須熬過兩百丈距離內秦軍對他們的追殺。

“屠戳平民,真不是東西!”華虎冷不丁低聲罵道。

副將蔡成愣了愣,眨眨眼睛沒有說話。

其實各國軍隊屠戳他國的平民,這件事在這個年代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事實上,縱使是曹淳、蔡成這些人,曾經也做過類似的事——當然,這指的是在成為魏武卒前,縱容麾下兵卒搶掠屠殺。

至於在成為魏武卒後,倒是幾乎不曾再做這樣的事,主要是魏武卒並不缺錢。

魏國的魏武卒,在得到國家的賞賜後,基本上都成為了有田屋、有仆從的小地主,而且還是世襲制,自然不屑於再從平民手中搶掠什麽。

但蒙仲、華虎、穆武這些人,確實莊子高徒、道家弟子,自然看不慣屠戳平民這種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方城魏軍上下軍紀嚴明,絕不會出現因為個人利益而屠戳平民的事。

隨後,陸陸續續仍有一隊隊的楚民從東城門這邊逃出城外,一部分楚民在逃離途中死在了秦卒的兵器下,而一部分楚民則僥幸逃到了魏軍這邊,受到了魏軍的庇護。

從始至終,秦魏兩軍並無絲毫矛盾沖突,仿佛已逐漸適應了這種默契。

當然,相信在大部分秦卒的心裏,似蒙虎、華虎、穆武這些魏卒,怕是早已被他們罵地狗血淋頭,畢竟,這些魏卒的存在,使得秦軍士卒們的“戰後利益”縮水了不少,縱使仍能從城內的屋宅中收刮一些,也最起碼要縮水一半以上。

待等到臨近中午時,鄧縣徹底被秦軍攻陷,鄧縣的東城門城樓以及東城墻上,亦布滿了秦軍士卒。

見此,華虎便命令麾下騎兵們收起旗幟,準備返回。

畢竟在這種情況下,縱使城內尚有一部分楚民,這些人也不可能再突破秦軍的阻礙逃到他們這邊,再等下去也沒有什麽意義。

短短不到十日,秦將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前後攻陷酈縣、穰縣、臯滸、鄧縣四座城池,繼而朝著樊城進兵。

在這些士氣逐漸鼎盛的秦軍面前,各地楚軍不堪一擊,幾乎無力對秦軍造成什麽有效的阻礙。

而在此期間,蒙仲所在的方城,則趁機卷走了約六七萬楚民,差不多占酈縣、穰縣、臯滸、鄧縣四座城池總人口的七成左右,這也是白起以及其麾下秦軍兵將對「方城令蒙仲」恨得咬牙切齒的原因。

要知道在這段時間內,方城魏軍不但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更關鍵的是得到了善名,就像鄧戍等漢水一帶的楚國軍民,越來越多的楚民都認識了「方城令蒙仲」的大名,並深深牢記一件事:可恨的秦軍會肆意屠戳他們,而可敬的魏軍,則會庇護他們。

方城絲毫沒有付出,可非但得到了六七萬楚民,還得到了“庇護楚民”的善名,使漢水一帶的楚人對方城魏軍的印象大為改善,不得不說,這事全靠秦軍的襯托。

否則,自垂沙之戰後,魏軍在楚人心中的印象,其實也比秦人好不到哪裏去。

對此,白起雖然也知道自己被蒙仲占了大便宜,但也只能暫時咬牙暗忍。

二月十七日,秦軍攻陷樊城。

二月二十二日,秦軍攻陷鄀縣,準備跨汗水攻打河對岸的鄢邑。

後知後覺的楚王熊橫,終於意識到了這次危機的嚴峻性,顧不得再與美人陪伴,招來令尹(國相)、也就是他的弟弟楚公子子蘭,商議組織兵馬駐防鄢邑,抵擋秦軍。

畢竟,鄢邑萬萬不可被秦軍攻破,一旦鄢邑被攻破,楚郢便徹底暴露在秦軍的眼前,或有國都被攻破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