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準備剛一波(第3/3頁)

當然了,二代曹國公掩蓋了李文忠的名聲,因為二代曹國公叫做李景隆。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在真定大敗長興侯耿炳文。黃子澄向建文帝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

讓他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並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結果先後在鄭村壩、白溝河被燕軍擊敗,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終被奪職召回。

事實上說李景隆是燕王朱棣的臥底,朱翊鈞都相信。

因為後面還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建文四年,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憂懼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請誅李景隆。

建文帝不準,反而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軍營地請和,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

李景隆與谷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

打輸了也就算了,還沒氣節,這樣的人要是能被朱棣看上就怪了,只不過為了拉攏降臣,安定人心,朱棣把李景隆捧得很高。

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

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

當然了,在那裏站著當擺設的可能性更大,永樂二年,周王朱橚上疏揭發李景隆,稱他在建文年間曾“至邸受賂”。

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

明成祖不予追究,後來,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大臣再次彈劾李景隆,稱他與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

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勛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以國公之爵賦閑在家。

不久,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仆,意懷叵測。”

明成祖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李景隆曾絕食十日,但卻始終未死,至永樂末年方才去世。

李家自此也就沒落了,流落到了南京,日子過的很慘。

只不過李家也是有狠人的,正統年間,朝廷允許李家重啟門第,到了弘治年間,李璇為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奮鬥了兩代之後,嘉靖十一年詔封為臨淮侯。

後面兩代也得到了重用,屢典軍府,提督操江,佩平蠻將軍印,鎮湖廣。

傳到這一代臨淮侯李言恭這裏,守備南京,入督京營,累加少保。

臨淮侯的兒子李喜朝,畢業於皇家講武堂,是學宮的老人,參加過西北對瓦剌之戰,是軍方新鷹派的領軍人物之一。

臨淮侯也會主戰派之一,李喜朝豪言建功以血祖罪。馬上封侯,光耀門楣,拿回李家的公國爵位。這一次皇上把臨淮侯召進宮參加廷議,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