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朕待先生歸來時

當朱翊鈞的聖駕來到張府門口的時候,張家大大小小的人全都來到了門口迎接。張居正帶著他的兒子站在最前面,隨著太監的喊聲,所有人全都跪在了地上。

朱翊鈞從禦輦上下來,邁步走到了張居正的面前,伸手將張居正攙扶了起來。

“先生,節哀!”朱翊鈞先壓低了聲音對張居正說了這句話,然後才轉頭對周圍的人說道:“都平身吧!”說完這句話,朱翊鈞和張居正一起進了張家的正門。

皇上駕臨張府,自然是聲勢浩大,張家自然是榮光無限。

進了大門之後,院子裏面擺放著香案,眾人跪下,太監宣旨,這是朱翊鈞給張家的賞賜。畢竟你來臣子家裏面一趟,如此大張旗鼓的,沒賞賜就說不過去了。

東西賞了一大堆,朱翊鈞又加封了張居正的老爹張文明江陵伯,以伯爵之禮下葬。

這是死後的哀榮,張居正整了整自己衣冠,恭敬的跪在地上,三拜九叩,然後才從太監的手裏面接過了聖旨。這個封賞無論是對張居正,還是對張家,異常的重要。

江陵伯,歷史上是真的有這個爵位的,也是給張家的,只不過給的不是張居正的父親,而是張居正的重孫子張同敞。

崇禎十三年,人們以為明朝中興在即,但是,大明其實已進入死亡倒計時。崇禎下旨破格起用張居正的長重孫張同敞,任職中書舍人,希望他能夠繼承祖先的光榮傳統。崇禎皇帝召大臣應以張居正為楷模,為大明盡忠。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兵臨北京城,關外清兵趁火打劫,揮師南下。

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朝堂群臣,都意識到內憂外患,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張居正的後人卻沒有讓崇禎帝失望,國破山河在之際,張居正的長重孫、一介書生張同敞,主動站了出來。

此時崇禎帝已經無兵可用,張同敞請崇禎派自己南下調兵。崇禎帝也對張同敞借張居正的影響力調兵勤王抱有一絲希望,於是照準。

張同敞日夜兼程,可惜他還未召來幾個兵,崇禎帝就已經殉國於煤山了。此後清兵入關,綿延近三個世紀的大明朝就這麽亡了。此時,他明知明朝已然大勢已去,但卻下定決心,決不坐以待斃,要像祖先張居正那樣為國家做點什麽,無論成敗!

張同敞先是積極幫助南明政權籌劃抗清大業,弘光政權滅亡後,他又趕赴雲南保護永歷帝,誓死抗清。

永歷帝封張同敞為總督,讓他協調各路兵馬。可實際兵權卻掌握在各路將領手中,大家人心渙散,不聽調遣。張同敞只有寄希望於一腔熱血感動眾人。

因此作戰時,他雖是一介書生,卻總是沖在最先。士氣動搖時,他則安然不動。多少次,他以個人的氣概穩定了軍心,漸漸地,終於贏得了廣大官兵的信任與愛戴。

在堅持抗清了八年之後,也就是永歷五年,清軍攻入廣西,桂林城破。

守城的張同敞被俘,清軍攻入桂林城。叛國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勸降張同敞,張同敞義正言辭,把孔有德賣祖求榮罵得狗血噴頭。孔有德惱羞成怒,當即命人打斷了張同敞的雙臂,並挖掉了他的一只眼睛。

可張同敞依然怒罵不止,當孔有德得知這位不怕死的明將是張居正的曾孫時,也不免被震懾住了,只好把他先關了起來。

孔有德知道勸降無望了,決定殺。行刑那天,張同敞堅決不肯跪著受刑,他站著看著劊子手,面無懼色。他的頭被砍掉之後,身子卻屹立不倒。

逃至南寧的永歷帝聽說此事後,悲憤至極,遂下令朝廷上下拜祭。對於張同敞,永歷帝念其臨終時還沒有子嗣,特地贈封其為江陵伯。

明末殉國之人很多,戰死之人很多,與盧象升等人比起來,張同敞名氣沒有那麽大。

可是朱翊鈞前世就很感動,大明如何對張家的,張家又是如何對大明的,在國難之時,多少深受皇恩的人倒戈投降,其中甚至有世代勛貴。

被萬歷皇帝抱負的張家人,在那個時候站了出來,活的轟轟烈烈,死的更是壯烈。

朱翊鈞把江陵伯的爵位給了張居正的父親,雖然不是世襲,只是死後的爵位,也代表朱翊鈞對張居正,對張家的認可。無論張居正奪情之後是否改變,他對大明的初心是沒變的。

他希望這個國家強盛,他對這個國家是有貢獻的。

貪官很多,權臣也很多,可是張居正這樣的權臣卻只有一個。做了權臣的目的是什麽?目的千奇百怪,各種各樣,可是做了權臣卻不惜身改革的,只有張居正。

歷史上的改革者很多,可是改革的權臣卻只有張居正一個。

儀式進行完了,朱翊鈞拉著張居正的手,兩個人一起來到了會客廳。朱翊鈞四下看了看,發現張居正準備的會客室只有一個主座,於是朱翊鈞就不是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