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何為王八之氣,誰主天下沉浮(第2/3頁)

“如此可見,只要太平,只要有一口吃食,百姓得繁衍生息,這人口便就會濃稠茂密來。可是土地卻不會增長。這齊魯之地打春秋戰國時候是何等模樣,現今不還是何等模樣?相反,隨著耕種耕耘,地力還會不斷消磨。看秦漢時,關中之地如何肥厚,可到了李唐時,高宗卻要幾番引著滿堂文武就食洛陽。可見其之地力已不足以盡養關中之人也。”

陸謙話說到這裏,眼睛俯視著到宴眾人,後者們有愕然、有懵懂,亦有似有所悟。他們都沒這麽想過,而現在想來,於陸謙之言便就有了新的感官和認知。

“而當今天下又有多少人?大觀四年(1110)戶部有案,全國有兩千零八十八萬余戶,丁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余口。算是婦孺幼子,舉國之民尚超出一萬萬也。”

“而天下田畝就那麽多,一千萬人,一人可分百畝;一萬萬人,一人便只可分十畝。”此言就是黃鐘大呂,叫在場眾人個個繃起面容來。

“這每朝中後期皆有土地兼並,良善百姓淪為奴婢。大批黎民身無分文,手無寸土。一旦遇到天災人禍便就只能斬木為兵,揭竿而起,起兵叛亂,滋味一口吃食。”

“朝廷鎮壓得一時,鎮壓不了一世。且這一次次鎮壓,何嘗不是在消弱自身的力量?如此等到再無力可制時候,那便就是皇朝更替,龍蛇陸起之時。如三國時候,如隋末、唐末,一次次紛爭,流的都是天下百姓的血。天下興亡百姓苦。”

“如此,一萬萬黎民被殺的剩下了一千萬、兩千萬,新朝一統,天下復安。幾十年百十年後,人丁滋生,天下復入盛世。”

滿堂的寂靜,數十道目光看著陸謙,無有一絲聲音。混不吝如黑旋風也長大了嘴巴,而明智一些如柴進、宋江、吳用等人,額頭上已經顯出一層明汗。

歷史很殘酷,只是歷史往往把自己殘酷的一面遮掩了起來。每遭王朝更替,更吸引後世人眼球的是那些留名青史的文臣武將,而不是其背後的無數百姓屍骸。

“此乃一輪回也。看看劉漢、李唐,看看現下的趙宋……”陸謙的目光看向柴進,“柴卿可有妙策教本王則個,以渡過此劫難?”後世人把這個稱作“歷史周期律”,這可不是儒家那套君王“親賢臣遠小人”便可以破解開的。陸謙也不會如毛主席那般高舉“民主”大旗。眼下要解決這怪圈就只有向外打,向外擴展。

“大王之言如黃鐘大呂,叫臣警醒,亦叫臣汗顏。柴進無能為大王解憂,請大王責罰。”

小旋風回答的幹凈利索,陸謙心裏在笑,面上卻紋絲不動,看向宋江、陳觀、吳用,看向在座的每一個人,說有人都拜服在地,包括呼延灼與呼延慶叔侄。

“諸位快快起來。是本王情急也。”說著便將最近的呼延灼叔侄拉了起。讓呼延灼與呼延慶好不震驚的是,陸謙那一身巨力。呼延灼竟然抵擋不住,這叫他怎能不驚?他雖沒親自與陸謙交手,對陸謙卻非一無所知。後者揚名立萬靠的從來不是武藝。當年在殿帥府中,亦從不以武勇顯名。如今看來,這位大王還掩藏了身手不曾?

不提呼延灼內心裏是如何翻騰,就見陸謙將呼延家叔侄拉起,堂上一幹文武也盡數起身來。

他便接著說道:“諸位皆英才,耳聞目染,當知道我陸謙適才所言不假。試看青史,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國,那真所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為陸齊現下也是一標準的地方政權麽。與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國十分標配,保不準也會如歷史上的那些國朝,今日興旺,明日便覆滅了。

“這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鮮少能有跳出這一輪回者。大凡初時皆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蓋因為那時時局困難,諸人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站穩跟腳,根基深厚,羽翼豐滿,此刻人便也松懈了下。有的因為歷時長久,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待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一如現下趙宋之難。也有如我梁山今日之局面,勢力步步擴大,為功業所驅使,並力向前,以至於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開科取士,內心之人復雜,其環境越加復雜來,控制力反而趨於薄弱,不如先前牢固。可無論前後,在我陸謙的眼中,卻是無看到一個跳出輪回的。”

“諸位兄弟以為原因何在?”

“你們不知,我陸謙也是不知。我只知道,這儒家可以用卻不可全用,可以信卻不能全信。”原因很簡單,那歷朝歷代都掛了,它們中可多是尊孔敬儒的。

儒家也有內聖外王,但是儒家的內聖外王與陸謙的內聖外王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是扯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是過於超前了。21世紀都也不適合,陸謙覺得,適合它的只有物質超級發達的真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