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姓陸不姓趙!(第2/3頁)

趙佶氣沖沖的去了萬歲山,朝政如此敗壞,叫他更願意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林靈素無疑是很合他胃口之人。在林靈素的忽悠中,趙佶能夠盡可能的忘記掉國事的煩惱。

大步走去的趙佶並沒發現背後楊戩和梁師成聽到‘林先生’三字時,臉上的不甘。

這林靈素,也不知道是什麽心腸,與蔡京、童貫就是不對。早幾年京師大旱,蔡京命他祈雨,林靈素未應,蔡京參奏他行為狂妄,請皇帝治罪。而林靈素剛在京師裏站穩腳跟,就露出不同凡俗的模樣,絲毫不懼怕蔡京、童貫的威勢。反奏童貫、蔡京,是“飛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頭”轉世禍國,勸請官家斬決。

些許年裏,楊、梁二人也多番在趙佶面前諂陷林靈素,只是都不能如願。

此刻的蔡京府中,一臉苦澀浮現在他的臉上,聰明如他則,怎會不知道背黑鍋的時候又到了。

“父親!”危難之中,仕途遠沒有正史順暢的蔡攸,也因此避免了跟老爹父子成仇人的局面,此刻還是蔡京最看重的兒子,是他政治衣缽的傳人。

蔡攸實質上並非一個聰明絕頂之人,也沒有他老爹那一肚子墨水。人蔡京再被褒貶,你都不能否認他那過人的才幹不是?早前被王安石列為天下僅有的三個宰相之才之一,其才能就可見一斑。只是沒有用在正道。

擺了擺手,蔡京轉而褪去苦澀,說道:“世間事,難兩全。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凡有一失必有一得。人生在世,一如此理。”在他的眼中,人生這本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

你得到錢財,失去清名;你得到君王青垂,便也要準備著時刻給帝王背鍋。

……

視線再轉向青州益都。聞府中的氣壓,這幾日猛地變得壓抑起來。聞煥章本人長板著一張臉,叫府內新歸附來的仆人們都噤若寒蟬,不敢高聲語了。

如此之氣氛裏,聞家迎來了二公子聞成業回歸。

聞成業一見到父親,人便直接跪了下來,雙手捧起包裹,雖然最後一封信處於密封,他看不到文字。但用腳底板來想,聞成業也知道事情不妙,自己闖禍,還連累到了他爹了。

聞煥章對兒子手中捧著的書袋很疑惑,對於兒子的表情更是不解。他是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的,性格上有些執拗,即便是主動犯錯而不得不離開秘書少監這般的要職,只要是陸謙有錯在先,那聞成業應當是‘強項令’模樣。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嘛。

可現在看,後者卻是一副後悔莫及的羞慚樣。

聞煥章的不解很快就有了答案,看著如此證據,氣的只想破口大罵。對於秦檜,他只能用一個‘無恥之徒’來形容。但很快的,聞煥章就產生出了一與聞成業一樣的疑惑。陸謙拿著有秦檜罪證,光明正大的殺他不是更好,何以生出這般波瀾?

陸謙先前在聞煥章心目中的信譽值還是很有保障的,並不認為那些罪狀,以及出自蕭讓、金大堅之手的偽造書信是假的,事實上那些罪狀也確實是真的。

秦檜在濮州城的確貪墨不少錢糧,雖然做的隱蔽,可哪裏能徹底掃清痕跡,雖然其中不少都只是‘慣例’。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言辭之中僅僅是調換幾個字眼,便就是另外一個意思。從被動犯罪變成主動犯罪,這性質便不同了。

聞成業也看著父親手中的書信,拆開火漆,打開陸謙親筆所書,即便是聞煥章的城府,一下子都跳了起來:“君子群而不黨,公真君子。”

聞成業搞不懂了,這句話是什麽意思?但聞煥章豈能不明白。尤其他看到隨後一頁紙上附屬的幾個人的劣跡。

“父親,大都督莫不是懷疑您……結黨營私?”

作為秘書少監,聞成業一肚子梁山泊機密,如何不知道他爹前後向陸謙舉薦了二十多人。可是他爹此舉於梁山泊是出於一片赤誠啊。雖說內中有南苑的兩個哥哥。這倆人也跟著他爹一同被俘。

“二郎都想到此端,可見為父確實失了分寸。”

聞煥章是個聰明人,看著那半張紙裏都用來記載二程劣跡,聞煥章自覺的是看透了真正原因。這事兒就重在腦補!

陸謙這怕不是對他舉薦的人才有看法,而是對他溝通程家有一些看法啊。

看到他從內到外一條龍了,生出了警惕。

秦檜那個無恥之徒就是對他的一次試探,若聞煥章也‘一時激動’把秦檜之事散播開來,甚至連同人聯名上奏,最後的結局怕是更糟糕。

這梁山泊可不是大宋朝,大都督也姓陸不姓趙。

現在,他承受住了考驗,也可以說是過關了。但聞煥章心頭卻猛地對陸謙生出一股懼意。再也不敢單單將他視為可輔助之對象,那是他的君主。而伴君如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