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寧便民而不便官(第3/3頁)

到了東漢的都城洛陽,為了顯耀皇權,方才改基本布局為坐北朝南,但宮城仍居城池中心位置。唯曹操建鄴城,才將宮城移至城池北部中央。原本歷史上,要等拓跋氏入主中原,營建新洛陽城,始將朝廷官署全都設置在宮城南面的東西兩側,並逐漸演化成了隋唐以後的“皇城”。

皇城的產生,主要目的是將主要官署聚集起來,便於日常政事的處理——不必要兩個部門一在城東,一在城西,還得駕車來往才能相互溝通了——更方便統一警護。這個道理,自然對徐渝是一說就通。

但另外一個道理,就不怎麽說得通了。此前的城池多采取裏坊制,即將居民區和商業區(市)嚴格分別開來,並且居民區之間也相互隔離,入夜後關閉坊門,不使隨意通行。這當然是為了方便管理,禁絕盜寇了,唐代長安城即為最規整和嚴格的裏坊制。

裴該要求不設坊墻,且許商賈在通衢大道兩側,任意賃屋開店,這是徐渝所無法理解的。他說:“若不分裏,則不易警護,易逼奸宄;不設市,亦不便管理,難以征稅啊。陛下三思。”

裴該笑笑說:“不分裏,為居民來往便利也,至於如何警護,防查奸宄,此警部之責,非關卿事。不設市,為便商也,至於管理和征稅,此虞部之責,卿亦不必過慮。”隨即召來虞部侍郎郁翎,問他說你站在商人的立場來考慮,是設市為好啊,不設市為好啊?

郁子羽回答說:“若以虞部吏而言,以設市為便;以商賈而言,以不設市為便。”

裴該說這就對了嘛——“我寧便民而不便官。民便則喜,必肯守律,而奸宄難生;官吏便,則民必怨,豈有民怨之國,而能長久者乎?”

不過裴該也考慮到,唐代長安城終究是數百年後的產物,推倒裏坊制更近乎千年之後,以目前人口數和城市、商業規模而言,自己的想法未免有些超前了。所以他命徐渝設計的長安城,也比唐時規模為小,面積僅僅五十平方公裏左右。趁機也可以避開城北最低窪潮濕之處,不必要跟唐太宗似的,被迫再於城北興建一座大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