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巍峨雁門山(第3/3頁)

照理說拓跋鮮卑兵力損失並不甚大,但終究敗過一陣,導致士氣低迷,各部大人相互推諉、指責,更使得內部矛盾重重,布陣相當散亂。因此再遇後,陶士行遂使具裝甲騎前出,在步兵為後盾、輕騎為拱護的布置下,與鮮卑重騎展開激戰。拓跋鮮卑使千余重騎、上萬遊騎迎擊,竟不支華軍四百甲騎、五千輕騎,鏖戰半日,又再全線潰敗。

鮮卑兵退去,華軍乃順利收復了晉昌、雲中、原平等城——當然都只是空城了。陶侃即命士卒搬運磚石,重修原平城,卻不肯再前進一步。

諸將請問,說好不容易擊敗了拓跋鮮卑,咱們為什麽不趁勝北上,去攻克廣武和平城呢?劉央說了:“廣武縣舊為雁門郡治,既復廣武,雁門郡亦可復置。且廣武、平城以北,有陘嶺遏斷來途,若能在嶺上築壘而守,鮮卑再難犯境……”

陘嶺又稱句注山,後來叫做雁門山,位於雁門郡的中心位置,西南—東北橫亙二百余裏,隔斷了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向來都是中原政權的北方門戶。戰國時代,趙王即命李牧守雁門禦胡,其後秦將蒙恬、漢將衛青等出擊匈奴,亦常逾雁門山北進;到了唐代,終於修建起了大名鼎鼎的雁門關來。

故此劉央等諸將的意思,咱們與拓跋共處同一盆地當中,即便把原平城修建得再堅實,也很難攔得住鮮卑兵再次南侵啊,唯有攻克廣武、平城,逐之於陘嶺以北,防禦態勢才有可能牢固不拔。

然而陶侃卻說:“國家方致力於滅羯,不能全力以攻拓跋,唯可暫時羈縻之。平城為拓跋南都,倘若攻取,仇不可解,兵不能息。我若有五萬精兵在手,且糧秣物資充裕,不東輸河北,而北供並州,則不但要下平城,逐拓跋於陘嶺之北,更當規復全雁——如繁峙、崞縣等。然而今日,能暫使其退而不擾可也,又何必畫蛇作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