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拾遺(第3/3頁)

陳頵回答道:“天賦異秉,恐怕將來書法之道,唯述此二人,可為當世之鐘元常(鐘繇)、張伯英(張芝)。唯尚年少,於其經史之學、治國之能,不敢妄斷。”隨即雙眼微微一眯,說:“江左遣此二人來,得無欲謁明公麽?”

裴該聞言,不禁撫掌而笑——是個人就能瞧出來,王、庾兩家派倆孩子來關中,究竟為了什麽啊,我又豈有不知之理?他是沒打算接王導遞過來這橄欖枝的,因為裴、王如今齟齬,純因國事,不是他本人記恨王茂弘當初扯自己的後腿——哦,對於庾元規,倒是難免存著不小的惡感,難以消解。

不過也不妨抽空見見此二少年,尤其是王羲之。他沒打算留此二少年在行台任職,一是對方年齡還小,又非甘羅、項橐,怎麽可能這就當官兒?二則庾翼將來如何,他記不清了,王羲之那可是純粹的藝術家,沒聽說有啥治國理民之才啊。

裴該當年在建康的時候,之所以特別關注王羲之,有一定的“追星”因素在——那可是書聖啊!你到後世打問打問,東西晉之交,是知道王導、祖逖、陶侃的人多,還是知道王羲之的人多?憑什麽我吃到一枚雞蛋可口,就不能主動要求見見下蛋的雞了?

要說裴該在後世,軟筆書法只學過不到一年,硬筆書法壓根就沒練過,字本來就跟狗爬似的,穿越前幾年光敲鍵盤了,恐怕連狗爬字都難免提筆即忘。穿來此世,占據此軀,繼承了此世裴該的諸多才能——包括經學,包括書法——要說高門世家子弟文史基礎還是打得很紮實的,放諸後世,說不定也能在什麽市級、區級書法比賽裏拿名次。

但在此世,裴該的書法僅僅中平而已,故而當李矩北歸並入幕之後,他便時常抽空前往求教。雖然本身天天打拳練筋骨,沒有特意練書法,終究日常公文批復,下筆往往數百上千言,寫得多了,自然也有所長進。

可是李茂約雖然也算書法達人,其水平卻遠不如其妻,則衛夫人的嫡傳弟子,想必要比我這個李公子的掛名傳人強得多吧。不知道王逸少如今已經到了哪種水平了?我要不要先存他幾張字帖,將來可以傳諸子孫啊……

不過也不急,先晾一陣子再說。目前最需要花費精力的,乃是關東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