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小人哉!

“三辭”,又稱“三讓”,本是漢代以來帝王繼位和重臣就職的謙讓之禮。

根據《文心雕龍·章表》中說:“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也就是說,想當年晉之群臣擁戴文公重耳繼位,重耳一連推讓了三次,然後才肯接受,可能是這一習慣的源頭。其後劉邦從漢王進位皇帝,同樣假模假式推讓了三次,因而有漢一代,朝命三公,多數也都要這樣裝一回謙退。

不過一般情況下,雖雲“三讓”,其實只有兩讓,朝命下、朝命再,等到朝命三,那該接受的就接受了,若再上奏推辭,那是你真不打算就職啊,朝命不會四下。只有季漢禪魏,曹丕這文藝青年覺得既然要做皇帝麽,終究與做三公不同,得仿效傳說中的堯舜禪代和舜禹禪代,以及漢高祖劉邦,把三讓戲文做足了,所以才有朝命四頒。

這當然不是通例,而且《文心雕龍·章表》也說:“曹公稱為表不必三讓。”曹操最瞧不起這些官場套路了,頒令糾正,因此魏晉以來,即命三公乃至丞相,別說三讓了,做全兩讓的都不多。

因此晉命裴該為丞相,加九錫,裴該連續二辭,然後朝命三下,大家夥兒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兒裏,目光全都匯聚到了大司馬在洛陽的府邸。直到見裴詵捧著奏疏,出門乘車,直向禁中而去,當即紛紛找人打聽消息:“大司馬是受還是讓啊?”

不久後便有訊息擴散開來,大司馬三辭,並且朝命也不再四頒。多數官僚都在心中長舒了一口氣,互謂:“大司馬果然知道輕重啊。”但也有人說:“大司馬尚在青春,若其年長,或者受也。”有人當即反駁:“曩昔曹丕三讓之時,也不過年長大司馬三四歲……”然後當場就被人把嘴給堵上了……

翌日,朝命再下,首先肯定了裴該不矜功、辭拜相之德,然後詔加其食邑三千戶,將河東、平陽二郡及整個並州,也都劃歸長安行台管轄,希望裴大司馬可以再接再厲,為國家掃盡穢氛。裴該不再推辭,上表謝恩。

反正三千戶食邑是虛的,裴該一粒糧食都收不到;河東、平陽本就在其治下;至於並州,還捏在羯賊手裏呢。這樣的封賞,實話說太不配功了,但在裴該固辭丞相和九錫之後再出台,朝廷也不算丟臉。而裴該若連這樣的賞賜都要推辭,則未免太過矯情啦。

裴該在洛陽城內呆了半個月的時間,主要是跟梁芬、荀崧協調步驟,並與祖逖仔細研討下一步的軍事計劃,同時,他還特意前往拜訪荀組,嘗試拉攏關東士人。半個月後,裴該陛辭,司馬鄴親自送出洛陽西門,目視裴該遠去。

裴該不再前往平陽,而直接返回了長安。可是才進長安城,便有密報送至——河北石勒有僭號稱帝之意!裴該不禁冷笑:“此意料中事也。”

……

平陽事發,旬月間形勢數變,就連近在關中的裴該都幾乎措手不及,遑論遠在襄國的石勒,他一時間腦袋也幾乎蒙掉了。

首先是石虎命王修匆匆歸報,說劉曜與劉聰在平陽城內大戰,石勒聞言,不禁瞠目結舌,隨即頓足道:“天子為何不能忍啊?未免太過操切了!”

石勒心說我要是劉聰,那就暫時踏下心來跟劉曜合作,先把不成器的笨蛋兒子劉粲撇在一邊——哪怕另立皇太子呢,不都是你的骨肉嗎?起碼得等局面穩定了,把晉寇逐出河東,那才好找機會跟劉曜翻臉吧。而且倘若時機不到,便當靜如處子,時機一到,即施雷霆辣手,怎麽能搞到平陽城內大亂的地步呢?

劉曜若不能第一時間授首,那你就等於輸了啊!

即與張賓等商議,遣快馬送信給石虎,說你趕緊帶兵南下,去為兩家解鬥。

石虎倒是也把自己南下平陽的想法通報了石勒,還詢問說:阿叔,我應該幫誰為好啊?你趕緊給拿個穩主意唄。石勒回書之意:你誰都別幫,盡量做和事佬,倘若實在無可奈何,那就幫忙天子!

然而程遐私下裏卻對石勒說:“季龍將軍若助天子,得入平陽,恐是劉曜第二也。”言下之意,你就不怕石虎把持朝政,想要爬到你頭上去嗎?石勒對此淡然一笑:“孺子安有此心?即有此心,安有此力啊?子遠不必……汲人憂天。”時無杞國,但有汲郡,石勒還曾一度受封為汲郡公,所以他把成語給記岔了。

可是信使才剛撒出去,估計還沒走出廣平郡呢,就又接到急報,說劉聰掛了,而且劉粲正在揮師北上途中。石勒聞報,不禁拍案道:“晉人必踵劉粲之後,如之奈何?!”

張敬寬慰他說:“裴該才退皇太子不久,祖逖方與我大戰於河內,必然糧匱兵疲,不克北上,趙王勿憂。”石勒搖頭道:“即裴、祖不能輕動,甄隨見在河東,可發數千軍贏糧而北,奪取臨汾、絳邑不難,則即便二劉分出勝負來,也難有回天之力了……”趕緊下令給石虎,說你若有機會,就給我把平陽城拿下,把不管哪個天子,押……不,恭送到我襄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