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氣死周訪(第2/3頁)

李班微微一笑,轉過頭去瞧瞧王達,王達頷首道:“征東所言是也,我料最多不過半月,周士達必將自退!”

……

王達的預估,是建立在情報搜集和形勢分析之上的,他才剛得著消息,王敦撤退到江陵以後,舍舟登陸,遣一部兵馬直奔襄陽而去……

且說周訪發兵西進不久,駐守新野的荊州刺史王廙,便大搖大擺地想來接收襄陽城,誰料四門緊閉,陶瞻堅決不肯放他進去。王廙作書與陶瞻,說我是正牌荊州刺史啊,而襄陽乃荊州州治,則我入駐襄陽,名正言順,你怎麽膽敢閉門不納呢?莫非想要造反不成麽?!

陶瞻老實不客氣地回復說,我丈人臨行前,命我守備襄陽,沒說要恭迎使君進城。使君既然是正牌荊州刺史,而且不是才剛接受的任命,為何我丈人在時你不來啊?非要等丈人去後,使君才至,這我可做不了主啊。我當即刻遣人去通報丈人,請他回來恭迎使君……

王廙心說周訪若回來,那我只有狼狽而逃的份兒啊,哪兒還敢跟襄陽城門口堵著?

王廙王世將,乃是當世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文學家和音樂家,文藝天賦幾乎點滿,就此沒能留下幾點落在治政、用兵上面。想當初陶侃為王貢所欺,偶遭喪敗,王敦就把他轟到江北去了,改以王廙為荊州刺史、平南將軍,領兵進討杜曾等流賊。陶侃舊將多數不服,乃與杜曾、杜弢殘部合謀,把王廙打得跟狗一樣——在原本歷史上,還因此把個老將朱伺給折了進去。

王敦無奈之下,才只得命周訪接手荊州軍事。周、陶二人本為姻親,又靠著陶瞻的居中聯絡,陶侃舊將紛紛投奔至周訪麾下。隨即裴該端了襄陽城,殺死杜曾,周訪趁機將其他流賊也一舉掃滅。

可是等到局勢稍微平穩一些以後,王敦卻食言而肥,不任周訪為荊州刺史,而想讓從弟王廙再跑回來摘果子。王廙趁機報復,於路大殺陶侃舊將,甚至於處死了在荊州人望很高的征士皇甫方回(皇甫謐之子),周訪大怒,即據襄陽城而悍拒之,還宣言要取王廙的首級。所以王世將對周士達是畏懼得不得了,周訪不走,打死他也不敢到襄陽來。

只是周訪雖去,陶瞻守備襄陽,王廙兵少將寡,亦不敢往攻,只能跟城下郁悶地呆著。一直等到王敦退返江陵,聽聞此事,大為惱怒,便欲親率大軍去增援王廙,攻取襄陽城。

沈充阻止他說:“明公不可。陶瞻乃陶士行之子,如今陶士行在北,深受裴大司馬信重,專執關中軍務,則若往攻襄陽,必惡陶士行,甚至於會得罪了裴大司馬。且襄陽終無反意,豈能無罪而攻伐呢?”

王敦問道:“士居可有良策?”

沈充點點頭,回答說:“陶瞻之所以固守襄陽,不肯開城,是為周士達保障後路,供輸糧秣。明公不必親往,可遣一軍占據山都,隔斷雙方聯系,扣押陶瞻所輸軍實,則周士達糧秣不繼,必然喪敗,而陶瞻見留之無用,也或將棄城而去。即便陶瞻不走,周士達大敗而歸,明公也可隨意處置他了。”

王敦從其所言,果然派兵去占據了山都縣城,斷絕沔水運輸。消息傳到前線,周訪氣得是目眥盡裂,戟指東方,咒罵道:“瑯琊王氏,只謀私利,不顧國事,無恥之尤!我便死,化為厲鬼,也要去索王處仲、王世將的性命!”說完話,猛的一口鮮血噴將出來,朝後便倒。

眾將吏大驚,急來看顧,隨即便傳出了周訪被活活氣死的消息,晉兵晉將盡皆裹白帶孝。周撫接替乃父指揮全軍,號召眾將說:“今糧秣將絕,後無退路,我等只有奮力向前,攻克黃金,才有生路!”親自上陣,率部直取黃金。

李班、楊虎等急忙上城拒守,晉軍猛攻一日,個個都跟吃了藥似的,舍死忘生,殺得漢中軍人人膽寒,好不容易才守住了營壘。當日晚間,李班探聽到了周訪已死的確信,便致書周撫,勸他投降,許諾將給予九卿的高位。周撫毀書斬使,第二日再次發起猛攻,卻又再次只差一步,無功而返。

等到第三天早上,李班、楊虎等人才剛起身,就聽說——晉軍已然退了。

李班長出了一口氣,就與眾將商議要不要追擊的問題。楊虎、李壽都說當然要追了——“若不趁機多殺其眾,候東方再遣將來,又如何抵禦啊?且石泉尚在晉人手中,彼處乃是漢中門戶,若不趁機收復,待得晉人立穩,則漢中東門,將永不閉!”

王達說不著急追趕,還是再詳細探查一下情況為好,李班亦首肯此持重之論——其實是他被荊州兵殺得已經有點兒膽寒了。

楊虎下來後,左思右想,甚感不忿——本來是請你們來助我護守漢中的,結果幾乎就沒發揮什麽作用,要到晉人自亂,周訪氣死,這才幹等來敵軍退兵的一日;而且敵軍既退,你們又不敢追……完了你們撤回蜀中去了,我得眼睜睜瞧著石泉落在晉人之手,難以收復,那我多懊糟啊,以後的日子還怎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