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雪獵

這一年的冬季,淮東地區格外寒冷,才剛進入臘月,天上就飄下了綿密細碎的雪花。尤其是淮水以南,四望平野,毫無遮蔽,東臨大海,本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向來四季分明,但如這般大雪,卻也是十數年來都罕見的。

冬雪對於農業生產是很有好處的,積雪可以隔絕外界的冷空氣,給冬小麥一定的防護——不過淮南向以植稻為主,小麥的種植範圍很小,可暫不論。且積雪融化後,其中所含的氮素能夠增強土壤肥力,還能夠凍死很多越冬的害蟲,古人雖未知其所以然,但經過常年的經驗積累,對於冬雪之益農,還是普遍都有所了解的。

據說屯墾地的耆老就因此向郡府進獻貢品,感謝官府的仁德化被,能得上天庇佑,普降瑞雪。漢儒講“天人合一”,所以風調雨順必是統治者之功,災害發生必乃為政者無德,農民本該看天吃飯,遂被扭曲為看官府吃飯——既然如此,汝等又豈敢不敬官府,不繳賦稅,不應征募呢?

但是對於廣陵郡守卞壸而言,這場冬雪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因為大雪覆蓋了田野,遮蔽了道路,使得向中州河南輸運糧秣的隊伍行進緩慢。路走得越慢,路上吃用的就越多,裏外一合算,成本竟然提高了四成還不止……

卞壸整日愁眉不展,希望裴使君兵進河南後,可以就地調集到不少糧食,不必全都依賴徐州供輸,否則的話,一旦糧運不濟,導致戰敗,他卞望之不就變成千古罪人了麽?

非止卞壸而已,暫攝下邳政事的荀崧和彭城相熊遠同樣憂愁繁忙——雖然淮北的雪反倒沒有淮南大,對於交通運輸終究也會起到一定阻礙作用,這是臨出征前誰都沒有料算到的事情。

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卻大多無此煩心事。本來冬季寒冷,窮苦百姓就是輕易不出門的,那麽降不降雪,對於生活又能產生多大影響呢?至於富貴人家,在家自有薪炭取暖,出門可著裘皮禦寒,雖然車輛在雪地上不易馳騁,騎馬卻無太大妨礙。而且對於淮南地區來說,如此大雪可是十年難得一見啊,天地間蒼茫一片,銀裝素裹,澄凈潔白,真正是良辰美景,值得仔細觀覽一番。

好比說此刻在淮陰城外,臨近淮水和泗水交界處的地方,就圍起了一道錦繡帳幔,足以遮蔽寒風。帳幔中間,積雪都已掃盡,有粗過一圍的大銅爐燃著無煙香炭,熱氣蒸騰,溫暖若春。銅爐旁的地上鋪著厚厚的毛氈,氈上不僅擺放著幾案什物,還有一名少女裹著白狐裘,正在呼呼酣睡。

這少女的身量不高,在同齡人中算比較矮的,但四肢勻稱,並不顯得粗短。可以用一個並不那麽恰當的詞匯來形容,叫做“具體而微”,少女無論體態、四肢,還是相貌,都顯得極其的精致,她側臥在毛氈上,白狐裘裹得很緊,但卻把一雙未著襪的白生生的玉足伸展在外——可見有炭爐在旁,狐裘在身,其實並不會感覺寒冷。

臨近黃昏的時候,少女終於醒來了,舒展一下四肢,伸手揉揉眼睛,四外望望,幔帳中並無第二人在——那些護衛的兵丁,自然都挺立在帳幔之外,不得傳召,誰都不敢入內。可是那幾名伺候的下人呢,全都跑哪兒去了?

正感迷茫,就聽帳幔外馬蹄聲響——因為是踏雪而歸,所以蹄聲很悶,並且直到距離很近,才始被她聽聞。少女一軲轆爬起身來,還沒籌思好自己該做些什麽,就聽幛幔外響起了一個清脆的聲音:“貓兒還在睡麽?”

那少女趕緊回應:“醒啦,早醒啦。”匆忙提起雙手來摩挲一下面孔,然後跑到毛氈一側,穿上鞋,一把撩開帳幔,連蹦帶跳地朝人聲處跑了過去。

說話的騎士穿得並不多,單衣外僅僅加了件豹皮的小襖而已,頭上梳著高高的發髻,圍著貂皮暖額。她背負馬弓,腰掛箭壺,右手帶韁,左手則提著一只帶箭的灰色野兔。

騎士身邊,仆役圍繞——原來都早就迎出來了——那少女毫不客氣地便即擠進人群,微一屈膝:“娘子終於歸來了。”

“娘子”是奴仆對主母的稱呼,這名馬上騎士,正乃此地一州之主裴該新娶的夫人荀氏——裴該私下但喚其名,稱為“荀灌娘”。

荀灌娘將手中提著的死兔子交給一名仆役,然後偏身下馬,大步邁入帳幔。少女緊隨其後,伺候著荀灌娘脫鞋登上毛氈,然後趕緊展開白狐裘,為主母披在身上:“娘子騎馬汗出,要防著風受寒。”荀灌娘揮手撣落狐裘,笑笑說:“有炭火烤著,豈會受寒?倒是貓兒,汝既不活動,還該多穿些出門才是。”

這被稱為“貓兒”的婢女,本是荀灌娘的陪嫁丫嬛,並且在荀崧的設想中,應當負起“媵”的責任——當然啦,她年歲太小,還不必著急。“媵”就廣義來說,是指從嫁之人,不論男女;而其狹義,則單指出嫁女的替代品——古時貴族嫁女,常以妹或侄女從之,相當於買一送一,以固兩族之好;至於老百姓就沒這種講究了,倆姑娘甚至更多女親同嫁一人?那也得姑爺養得起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