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盡人事,聽天命(第2/2頁)

宇文虛中關於北伐的一系列質疑、對策和建議,都被童貫扣押在宣撫司,因此,無論是對於朝廷,還是對於北伐軍將領,似乎都沒產生甚麽影響。

這天,北伐軍都統制劉延慶離開古城北上,來到白溝河觀察敵情。

只見河對岸遼國很安靜,只是偶爾能見到遼軍哨兵來回走動。

劉延慶初步判斷,遼軍主力已經後撤,他打算派兵過河試探一下。

第二天黎明時分,劉延慶派遣鄭建雄、李紹等將領,趁著河上有濃霧彌漫作掩護,領兵渡河,將駐守在橋頭堡裏的數十名遼兵一舉俘獲。

經審問,劉延慶才知道,由於連續幾個月白溝河界沒有警情,遼軍的主力的確已經後撤,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駐紮在新城。

劉延慶對此很高興,這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其實蕭幹和耶律大石,早在耶律淳病重之時,就已回燕京去了。

後來,耶律淳去世,蕭幹和耶律大石又忙著“結謀策立蕭後,不暇來白溝”。

目前,在宋遼邊境線上承擔防守任務的,是西南路副都統牛欄監軍蕭遏魯,他手中的兵力很有限。

蕭遏魯駐紮在新城,他還沒有發現白溝河南岸古城一帶的宋軍,他只知道廣信軍已經有宋軍進駐——由於兵力不足,他便將當地奚族和契丹族村民鄉勇組織起來,在廣信軍一帶不斷騷擾宋軍。

劉光世今年才三十四歲,年輕氣盛,遠不是今後被歲月磨平了棱角的劉跑跑。

見敵人空虛,劉光世果斷命令戰將冀景、趙明、任明等,率兵出城迎戰,大獲全勝,“首摧賊鋒萬計”。

童貫獲悉十分欣喜,立即上奏朝廷,給劉光世請功。

趙佶聞訊大喜,下詔提拔劉光世為威武軍承宣使——承宣使是武官加銜,僅比節度使低一級,已經屬於高級武官序列了。

由此可見,趙佶對劉光世是“寵錫甚渥”。

也許是童貫有些不太放心將大軍全都交給劉延慶和劉光世父子指揮。

不久,童貫便將華州觀察使楊可世又調來宣撫司聽候差使。

幾天後,童貫安排楊可世去駐守安肅軍。

此時,燕地的漢族百姓普遍認為,遼國即將滅亡,李衍或者女真人很快就會打過來,因此他們都有南歸宋朝之意。

白溝河之戰,宋軍雖然敗了,但楊可世的英勇還是被燕地的漢族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因此,聽說楊可世又回來了,苦於無路可走的燕地百姓紛紛向安肅軍投奔。

這引起了劉光世的嫉妒和不滿。

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因為楊可世是來分他們父子的權力的。

可劉光世也知道,楊可世是童貫的嫡系,所以,心裏雖然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不過——

不滿的種子已經埋下,而怨恨遲早是要發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