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權位之爭,歷代王朝的開場大戲

周公為何沒有取代周成王

說起周公,似乎總與“解夢”糾纏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執政六年後讓位於成王,實現權力的和平過渡。於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當危難過後便毅然讓位,周公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受萬代稱頌,同時也引發了後人對其讓位之舉的質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中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著天下的大事。

又有人考證說,《尚書·大誥》中出現的“王”,把周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而“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應是周公。《尚書·唐誥》中也有記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誥》中的“王”稱康叔為“弟”,顯然這個“王”也是周公。如此說來,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根據以上證據,便有人認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紀尚幼之時,便有謀權的意圖。之後以“王”之名義,行“王”之權力,雖說東征西伐、治國安邦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掩蓋其意欲以權奪位的野心。

至於周公最後沒有取成王而代之,實乃應變形勢的無奈之舉。因為遭到當時地位舉足輕重的召公、太公的懷疑,而成王也對周公起了疑心,並且周公的兩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又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合起兵,關中局勢動蕩不安,形勢對周公極為不利,周公不得不還政於成王,以平息眾怒。

此番質疑,給世人心目中周公無畏無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更多的人仍堅持認為,從周公臨危受命而勤勉攝政之舉,從他在武王病危之時願意以身代死的決心,便可看出周公對國對君的一片赤誠之心。如此忠君愛國之人,絕不可能做出僭越奪位之事。

無論是無奈還政,還是真心讓位,不過是後人充滿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隨他而去,深埋黃土之中。

“秦晉之好”是為了戰爭

在過去的一些文章中,時常會出現“秦晉之好”一詞,來形容兩戶人家幾代結親,親上加親。“秦晉之好”看上去寓意了一種親密關系,其實不過是政治婚姻的幌子。政治婚姻是建立在“互為所用”的基礎上,所以其中很難排除陰謀的成分。而“秦晉之好”這一典故的來源,更是充滿了齷齪的算計。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間的相互嫁娶已成慣例。秦穆公剛剛登基為王,有睥睨天下的野心。當時晉國占據中原寶地,乃大國之一,所以穆公向獻公求親,娶了獻公與齊姜的女兒伯姬。

晉獻公老來昏庸,被美色所困,為了立最小的兒子卓子為王,討好自己的年輕妃子,竟然殺了太子申生。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見狀心寒,生怕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所以就逃往別國避難。夷吾直接投奔了姐姐伯姬,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庇護。

晉獻公死後,夷吾聯合裏克、邳鄭等臣子將九歲新君卓子摔死在宮中,派人通知重耳回國,但重耳忌諱夷吾的狠毒手段,拒絕了回國的邀請。不過,夷吾想要自己回國稱王也並不是那麽容易,只好請求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國繼位,事成之後送穆公秦河西五個城池。穆公為了得到地盤,便命大將公孫枝率三百士兵,送夷吾回晉國,成為晉惠公。

哪知道晉惠公不守信用,當上君王便毀了之前許諾秦穆公的五城,秦穆公惱羞成怒,決定與晉國斷絕往來。不久,晉國突然遭逢旱災,顆粒無收,難民四起,晉惠公沒辦法,只好再次找秦穆公這個姐夫幫忙。秦穆公考慮到晉國對自己還有用處,便借糧給了晉國。不料第二年秦國大旱,晉惠公不但不幫忙,竟反過來諷刺秦國。

秦穆公不甘受氣,遂令聞名遐邇的宰相百裏奚攻打晉國,將督戰的晉惠公俘虜過來。伯姬見自己的弟弟被俘虜,生怕秦穆公殺了他,於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終於令秦穆公改變初衷,要求晉惠公割地求饒。晉惠公無奈之下只好將土地奉上,還把兒子公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這才使兩國的關系修好。

公子圉在秦穆公眼裏,就是另外一個可以利用的夷吾,於是穆公便將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公子圉,讓外甥成了自己的女婿。幾年之後,晉惠公病了,公子圉怕父親將國君的位置傳給別人,扔下懷贏逃回晉國,果然坐上了皇位。沒想到公子圉也是忘恩負義之人,竟然定下國策,與秦國老死不相往來,妻子也不要了。秦穆公一看這個女婿是個不義之徒,決定要幫重耳重奪晉國國君的皇位,遂把懷贏再次嫁給了重耳。論關系,重耳本是秦穆公的大舅子,但如今又成了秦穆公的女婿;懷贏一女嫁二夫,從前夫的妻子變成了前夫的叔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