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節假日黃金周,這盛世如你所願(第4/6頁)

二、古代教師節,祭祀孔子

冬至這天,宋朝的人們還有守冬的風俗。此夜小孩玩耍不睡,直至天明,有“守冬爺長命,守歲娘長命”之諺。

冬至賀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長”與“隆師”。

所謂履長,是指晚輩禮拜尊長,特別是指兒媳獻履獻襪。冬至日的禮拜尊長不同於日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鋪排家宴,向父母尊長行禮。此外就是媳婦給公公婆婆獻履獻襪,這正是“履長”的本義。

所謂隆師,就是尊師拜師的意思。我國一向有尊師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

祭孔子拜聖時,有的掛孔子像,像下邊寫一行字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有的是設木制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位”。

在冬至祭孔時還要“拜燒字紙”。愛惜字紙,不許亂用有字的紙擦東西。在民間尤其在士子文人階層非常看重,認為愛惜字紙是對聖人尊重的表現,如果亂用字紙揩抹臟東西就是對先師的褻瀆不恭。所以把帶字的廢紙收集起來,在祭孔時一齊燒掉,燒字紙時也要師生一齊跪拜。

如今,咱們在冬至都不進行“隆師”活動了,這種習俗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冬至節總是給人留下了“我國最早的教師節”的好名聲,獲得了後人的贊美。

第4章 少年,人約黃昏後吧|元宵節

一、燈是元宵的海洋

宋朝的節日不少,這回先給您看一闋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您猜到是什麽節日了吧?對,就是元宵節。

辛棄疾的這闕《青玉案》就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宋朝元宵之夜的情景:

詞中描寫了燈山——花千樹;煙火——星如雨;舞燈——玉壺光轉,魚龍舞;婦女的頭飾——蛾兒、雪柳、黃金縷;街景——室馬雕車香滿路。讀這闕詞,熱鬧場面如在眼前。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燈節、元夕、上元。宋朝的元宵節,就是全民狂歡節,是一年中氣氛最火爆的節日。宋朝元宵節放燈,最初為3天,後來增加到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共計5天,可比今天的黃金周。

既然是叫燈節,那就不能不說燈。

宋朝的皇帝,把元宵節當成盛世太平、全民同樂的標志,所以對燈的制作都是親自過問。宮廷內司官吏自然不敢疏忽,把制燈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不僅宮廷內司制作各種花燈,而且傳令各地制作燈具,以供朝廷之需。因此宋朝制燈技術越來越精湛,燈的花樣品種也越來越多,每年都會有所創新,弄出一些新玩意兒。

蘇州的制燈工藝可謂冠絕天下,體積大的直徑能達到三四尺,用五色琉璃做成,燈上的山水人物、花竹翎毛讓人嘖嘖稱奇。

福州的燈,有的純用白玉制作,耀眼奪目,如清冰玉壺,令人賞心悅目。

新安所進的燈極具特色,即使是燈的圈骨也都用琉璃做成,可謂精妙無比。

《武林舊事》列舉了當時頗為著名的一些燈品:

無骨燈,用絹囊包著粟,燒好以後去掉粟,看起來就像剔透的玻璃球;

珠子燈,以五色珠為網,下垂流蘇,以龍船、鳳輦、樓台故事為表現對象;

羊皮燈,鏃鏤精巧,五色妝染,像皮影戲一般;

羅帛燈,畫著百花、細眼,間雜紅白之色,以“萬眼羅”者最為奇特;

絹燈,上面畫著人物,寫上詩詞,藏頭隱語,算得上是我國燈謎的發端。

宋朝燈具制造商,已經懂得並利用氣流渦旋的原理,用五色蠟紙、菩提葉制作影戲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走馬燈。可見當時的人們為了元宵節著實費盡了心機。

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臨安,富庶繁華,也是元宵燈會規模最大、燈具最好、品種最多之地。

宋朝元宵節燈會的準備年前就開始了,近的在冬至之後,更早的在農歷九月賞菊燈之後。

《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初七這天,汴梁宮城大內在已經搭建好的木制山棚上掛燈結彩,燈上大多畫著群仙故事。燈山左右結成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的彩結模型,菩薩的手臂能夠活動,手指竟然可以噴射五道水柱。原來是用轆轤將水絞上山棚頂上,用木櫃儲存,定時放水,如瀑布下瀉一般。還有用草紮成的兩條巨龍,用青布遮住,草龍內放置萬盞燈燭,望之蜿蜒盤旋,如雙龍飛躍。

南宋臨安的燈展更是將汴梁的山棚升級為鰲山。《武林舊事》描述說,皇宮指令制作琉璃燈山,高達五丈,人物造型的燈都用機關控制活動,這些機關隱藏在結成的大彩樓裏。另外在殿堂、梁棟、窗戶間做湧壁,燈具上表現著各種故事、龍鳳噴水等,栩栩如生,是燈會裏品級最高的。鰲山裏的燈具,有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中間用五色玉柵簇成“皇帝萬歲”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