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心平氣和(二)

要不是縣城的城樓還在,蘇軾甚至有點懷疑鏢局帶錯了路,此地根本不是眉山老家。問過才知道,此時的眉山老家已經是川陜四路幾個比較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了,來自西南和去往西南的貨物都要從此周轉。

那些大水車則是工坊區,產自本地的橘橙、枇杷就近在工坊裏加工成罐頭。還有炒茶作坊,眉山盛產青茶,據說此物在甘涼路賣的非常好,八十多口大鐵鍋不停翻炒依舊供不應求。

每月都有大船順著岷江過來把這些貨物拉走,帶來的除了豐厚的工錢之外,還有各種生活物資。

當地人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種地過活,家裏的青壯更喜歡到作坊裏做工,婦女則去合作社裏編制竹器。別看器物都是尋常農家款式,很不起眼,但幾個月堅持下來,照樣能為家裏換來不少收益。

面對此情此景蘇軾有點蒙圈,四處走動詢問了數月終於才有了點眉目。原來這一切都是由青幫和農業合作社帶頭幹起來的,最開始當地人也抵觸過,要不是官府出面說合,再加上青幫很強硬,保不齊就得發生械鬥。

但誰也和錢沒仇,只要有一個本地人進入工坊,不出兩三個月就能見到效果,跟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

不到四年時間,眉山縣附近的村落基本都轉變了態度,成了青幫和合作社的堅決擁護者,即便還有一些鄉老士紳看不慣,但沒有官府的支持他們也是獨力難支。

再想打聽青幫和農業合作社的底細,居然發現沒人知曉,或者說知道也不說。堂堂朝廷宰相,卸任回鄉那也是頭面人物,愣問不出來一點實情,這口氣真不能忍。

於是老蘇同志一封信就寫給了成都知府蔡京,兩個人在朝堂上雖然政見不合、立場也不一致,但好歹同朝為官多年,這點面子總得給吧。

蔡京確實給面子,回信說了說青幫的情況,滿是溢美之詞,就快把青幫首領朱四楨說成聖人了。凡是好事兒都幹過,只要是壞事就不沾邊。

蘇軾肯定不信,幹脆借著出川的機會自己跑去成都府,按照蔡京所說地址找到了青幫總社。結果巧了,在門口看到了朱八斤。也怪朱八斤眼拙,和蘇軾聊了半天愣是沒看出來對方身份。

這下蘇軾有點明白了,朱四楨就是朱八斤,他在此地籌謀了偌大家業,身背後站的是誰那不是明擺著的。再仔細把眉山、成都府的變化和當年的湟州比較比較,心裏忍不住就是一哆嗦,何其像也!

四川也變成甘涼路倒不是不可以,如果全天下的百姓都能生活富足,蘇軾保證第一個舉雙手雙腳贊成。

但甘涼路也有甘涼路的麻煩,那裏不認士大夫,更不循長幼尊卑,遍地都是銅臭、滿眼皆是商賈,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更可怕的還不是誰變成誰、有什麽優劣,而是整個四川的變化絕非一日之功。但朝廷這麽多年來竟然一無所知,這裏面的問題就大了。

這次蘇軾沒冒冒失失的上書表奏,更沒打上成都府當面質問蔡京,而是花了一個月時間去幾個主要州縣轉了轉,心中有了大致概況之後才趕赴揚子鎮。不敢說興師問罪吧,反正王詵要是給不出合理的答案,這場官司必須打到朝堂上分個青紅皂白。

那為啥來了這麽多天一直沒問呢?說到這裏蘇軾自己都不太好意思,他知道直接問涼王效果不好,就先走了走女兒路線,向王小丫旁敲側擊了一番。

結果不太理想,這個學生對老師那是沒的說,但她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根本不了解,只能提供只言片語的佐證,還很不完整連貫,若想知道答案,那就只能當面詢問涼王了。

“不知小丫可曾展示過她的新作?”往常要是說到作畫的話題,洪濤必須馬上想辦法轉移開,但這次從應理城回來之後他就不太怕這個事兒了。

王小丫在繪畫方面確實有天賦,為了增進父女情感聯絡,洪濤勉為其難的拿出了壓箱底的繪畫技術,素描。

結果被王小丫很快掌握並發揚光大,女兒對這種新穎的技巧很感興趣,還創作了幾幅比較中意的作品,準備讓老師指正。

“過於寫實,缺乏意境,但別具一格,算得上獨成一派,這難道就是晉卿十多年來的苦心?”在蘇軾眼中王詵不管動不動筆,依舊還是那個很有潛能的繪畫天才。

不動筆有不動筆的原因,君子之交不便深究,這種被王小丫稱作素描的技法怕就是原因。閉關多年修煉獨門絕技,這也不是啥太新鮮的事兒。

“連家傳絕技都毫不掩飾,你這個當老師的問她豈能知而不答?不答確為不知,不知如何作答?以後這種事兒也不要問小丫,她有她自己的生活,此等朝廷政務有我們參與足矣。”其實洪濤只是想顯擺顯擺,順便告誡蘇軾別把王小丫卷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