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大勢(第2/3頁)

從南洲來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諾,以往談定的合作,將在內務府的牽頭下繼續履行,不會損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實際上,這些王府出人,出錢,開發礦產,對朝廷有利,因為大頭都是朝廷賺走了。

而漢州府的清查和安撫,依舊由解雲負責。

有了韓琮的協助,他這幾十年一直是漢王的心腹,對漢王府的大小事務,包括暗地裏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務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違法亂紀的事務被清查了出來,所有參與其中的漢王府中偉大小王爺,不論是郡王還是鎮國將軍,一律被責令幽禁起來。

清查工作持續了一個月,漢王府的案例都寫了幾大本,總算將他們這幾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盤算了一遍。

實際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漢王府這些年雖然有許多違規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則也不至於削爵,砍頭。

他們大錯也沒有多少,主要是在私軍數量,違法占地,還有利用朝廷勞役為漢王府效力方面,侵占了一些不屬於他們的利益。

這些事情不算什麽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對付漢王府,甚至根本不能當做違法的證據。

但是現在朱瞻基想要對付他們,又有韓琮這個人證,小問題也就變成大問題了。

朱見注最聰明的地方是他當機立斷,見事不可為,就立即認輸。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讓朱瞻基找不到嚴懲漢王府的機會了。

二月十五,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所有的事情調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見深帶著朱見注等一行,離開漢州府,前往京城面聖,等待聖裁。

三月二十,已經出行兩年多的太孫朱見深,終於又返回了應天府。

而這個時候的應天府,卻進入了大搬遷的熱鬧氛圍之中。

正統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見應天府的城市越變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在進行工業轉移之後,頒布了教育轉移法令。

原本在應天府,已經建立了數十所大學,每所大學的學生,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

所以,光是在應天府,與大學相關的學子與教師數量,就有幾十萬人。

在夾江工業區進行大搬遷之後,現在大學也要遷出應天府,整個應天府,將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學不作改變,其他各種專業的院校,都遷出應天府。

比如國子監,這所大明原本的官員儲備中心,就將轉移到應天府,北平和長安,川中,以及武昌,廣州這六大府城。

今後,凡是儒家學子,都只需就近進學,而不需要到應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將按照其主要職能,轉移到全國各地。

而且,所有大學都不建設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離城市五十公裏左右的水源方便之處建校,減輕城市負擔,形成獨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與城市職能相關的專業,一律不允許建設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專業,這是大明目前最具優勢,而且還是其他人看著也學不會的專業,所以這門專業依舊需要保密,並且不對外宣傳。

一個化學專業,一個材料專業,沒有系統的研究和積累,即便是將化學原料賣給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這不像其他機械專業,大明即使保密,賣出了產品,其他人也能仿制。

所以對這兩門學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遷出繁華的應天府,轉移到偏遠地方的小鎮,對許多學子來說,是不樂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學都要遷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強力壓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就連朱見深也不理解,為何要把帝國的未來棟梁之才,一個個安排到小鎮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釋是,在小鎮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學生腐化,還能降低城市的負擔。

這樣的解釋也讓大部分人能夠接受,要知道現在青樓雞寨都還是合法產業,應天府的秦淮河,可都是這樣的學子最喜歡去的場所,引發的爭風吃醋現象層出不窮。

而,應天府也做出了一個例子,遷出了幾十所大學,就減少了數十萬人,應天府城市規模已經大的驚人,現在騰出來的位置,也讓城市的負擔減輕了不少。

這一舉動卻受到了三教的推崇,特別是儒教,以往的儒家傳承,可都是在山明水秀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中。

在小地方教學,能讓學生專心就讀,免受各種誘惑。

漢王朱見注與漢王府另四個有實證犯錯的郡王被押解到京,就被朱瞻基責令幽禁在應天府王府,其職司皆由其子繼承。

其他人都還好說,但是朱見注比朱見深還要年輕幾歲,今年才二十六歲,他的兒子今年才七歲。

讓一個七歲的孩子掌管偌大的漢王府,根本就是一個笑話,其大權都被朱瞻基新任命的王府長史於克定控制。